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病害油菜白斑病

发布时间:2012-05-28  来源:中国农化服务网
摘要:油菜白斑病是油菜上常见病害,在北方油菜区和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油菜区均有发生和危害,多雨季节发病重,植株长势弱发病重,常造成减产和品质变劣。寄主植物除油菜外,还有芥菜、青菜、白菜、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 症状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初在叶上出现灰褐

    油菜白斑病是油菜上常见病害,在北方油菜区和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油菜区均有发生和危害,多雨季节发病重,植株长势弱发病重,常造成减产和品质变劣。寄主植物除油菜外,还有芥菜、青菜、白菜、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

    症状 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初在叶上出现灰褐色或黄白色圆形小病斑,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大斑,边缘带绿色,中央灰白色至黄白色,病部稍凹陷变薄,易于破裂,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浅灰色霉状物,病斑直径0.3-1cm,有时有轮纹,严重时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

    病原 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 (Ell. & Ev.) Deighton 称芥假小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 Cercospora brassicae (Faut. et Roum.) Von Hohne1、Cercosporella albo-maculans (Ell.et Ev.) Sacc.过去称芸苔尾孢,现划入芥假小尾孢。繁殖体生在叶两面,多数生在叶面,子座明显,由无色细胞组成。分生孢子梗弯曲无色,多由气孔伸出,基部略粗,向上渐细,孢痕不明显,梗多单生,少丛生,每丛小于10根,大小10-50×1.75-3(μm),具0-3个隔膜,不明显。分生孢子无色,棒状、针状或略弯,具隔膜3-7个但不大明显,大小35-82.5×2.25-2.75(μm)。有性态为Leptosphaeria olericola Sacc. 称油菜小球腔菌。

    发病特点 主要以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病叶上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到油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此病对温度要求不大严格,5-28℃均可发病,适温11-23℃。旬均温23℃,相对湿度高于62%,降雨16mm以上,雨后12-16天开始发病,此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生育后期,气温低,旬均温11-20℃,最低5℃,温差大于12℃,遇大雨或暴雨,旬均相对湿度60%以上,经过再侵染,病害扩展开来,连续降雨可促进病害流行。

    白斑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在北方油菜区,本病盛发于8-10月,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油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此外,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轮作倒茬。可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播种,中熟品种以适期早播为宜;注意平整土地,高畦种植;科学施肥,增施基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减少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深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菌源。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要改用65%甲霉威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60L,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

    常用药剂 苯菌灵、多菌灵、多·硫、甲基硫菌灵、混杀硫、多·霉威、甲霉威。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