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菌核病,病害学名: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en)deBary.该菌除为害翠菊外,还侵染矢车菊、菊、雏菊、金龟草、紫罗兰、羽衣甘兰、香豌豆等多种花卉。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一、为害症状:病株染病后出现萎蔫,茎基部产生褐色枯斑,湿度大时,迅速向茎、叶柄扩展,后期病部变成灰白色,长有很多绵毛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组织腐烂,上部茎叶枯萎。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菌丝无色、纤细、具隔。菌核长圆至不规则形,成熟后为黑色,形状及大小与着生部位有关,菌核萌发产生1-50个子囊盘,一般4-5个。子囊盘初为杯状,直径2-8mm,大的可达14mm,淡黄褐色,盘下具柄,柄长受菌核埋在土层中深度影响,短的仅几mm,长的可达70mm。子囊排列在子囊盘表面,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8.7-13.6X4.9-8.1(um)。
三、发病特点: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发,北方多在冬春季萌发。当月均温5-18℃时,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开始萌发侵染幼苗,致苗期发病,经8-15天子囊盘上又散发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子囊孢子萌发从花瓣侵入,带病花瓣落到健康叶片或茎秆上以后,引致茎秆和叶片发病,且通过枝叶传染到邻近植株上,形成发病中心,继续扩展,该病属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的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适温15℃,子囊孢子侵入、菌丝生长适温为20℃,本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
三、流行动态:生产上气温低、相对湿度高于80%的条件下或阴雨连绵、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栽植过密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种植翠菊的地块要与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2)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0.5%的50%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3)在发病前或发病始期喷洒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菌核光悬浮剂600-8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五、常用药剂:25%使百克乳油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35%菌核光悬浮剂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
六、特效药剂:喷克菌阿米西达醚菌酯等。
翠菊菌核病的防治
发布时间:2010-06-12 来源:中国植保资讯网
摘要:翠菊菌核病,病害学名: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en)deBary.该菌除为害翠菊外,还侵染矢车菊、菊、雏菊、金龟草、紫罗兰、羽衣甘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