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对虾养殖的水域环境,使之尽可能接近亲虾生活的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健康养殖对虾的基本原则。
结合华南地区气候、水温、水质、土壤、养殖习惯等特点,在农业部渔业局(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以改良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华南地区对虾健康养殖操作要点”,现将其具体操作方法以及经验体会汇集如下。
一、改良水域环境,接近自然生态,提高可持续养殖能力
改良水域环境应该着眼于消除养殖池底泥的酸性腐化物和其它有害物质,消除近海海域因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养殖自身产生的污染这三大基本因素。这是提高可持续养殖能力的根本途径。
1.改良水域的基础工作是清塘消毒卜胄除底泥中的腐败物、病原体和细菌、病毒等。这里要强调的是“彻底”两个字。华南地区的养虾池绝大多数是潮间带低位池,低位地一般建在港湾海叉周围,底质条件复杂,多数为海滩淤泥沉积而成,新开挖虾塘的底质往往含有大量硫、氨、氮、铁等物质,臭味和水锈十分严重。许多虾池排不尽水,无法实施晒塘氧化,更有甚者,如广东汕头牛田洋附近的虾池无清淤习惯,年复一年的养殖,造成池底淤泥厚达30-60cm。底泥中的污染物的沉积,造成多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已不适合对虾的养殖生态条件。近年来人类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以及养殖自身污染水的排放,造成了近海海域水质大面积富营养化,回纳入池海水的污染物质更是造成对虾病害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清塘时必须指导养殖户尽可能排干池水,加量使用生石灰拌和底泥消毒池池底。生石灰使用量一般应达到50-80kg/亩才有效果,作用3-4天后再少量纳水洗池排水,以使ph值恢复到8.0-8.5之间,然后再用消毒剂。最近,笔者推广使用了一种由多种有机酸盐。络合剂、表面活性剂、氨基酸以及多种中药成份精制而成的多功能生态保护剂——“绿威”。它的清塘效果特别是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对底泥中有害物质的消除以及对持续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远远优于使用生石灰和其它类似作用的药物。
消毒剂的使用,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好选择价格合理,使用铝小,杀菌效力高、元污染的消毒剂,氯制剂最好选用颗粒状“水底净”(络合氯)或季锣盐类。
对底泥老化严重,又不易清除的虾池,笔者除使用“绿威”变性以及消毒剂杀菌外,在汕头地区和徐闻地区还采取清塘后即用佛石粉进一步吸附池底残留有害酸性腐败物的方法。
沸石粉的使用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优质斜发沸石粉;二是由于沸石粉的化学性能决定,施用后首先与海水中的钾、钠离子结合,故在海水中使用量要适当增加,一般每亩使用50kg以上。使用光合细菌亦应注意其菌种是否为海水菌种。
2.虾池纳水要过滤,防止可能携带杆状病毒的毛虾、毛蟹、挠足类及其幼体和卵进人养殖池。这一步很重要,如果一旦感染病毒的毛虾。毛蟹进人池中,就会引起对虾的病毒感染,如控制不好,即会暴发病毒性疾病。
过滤最好用80目以上的筛网,笔者在使用中发现,纳水时水冲力较大,特别是赶上大潮,水中杂质将网眼堵塞,丝网很容易被水冲破,解决方法可以用袋形网,增加接触面积,即可减少水压。
纳水多少为宜?许多文献认为,苗期虾池水深60-70cm为宜。笔者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华南地区普遍中午气温高,而早、晚较凉爽,苗虾对池水适应能力差,水太残,热容量少,水温变化较大,不利于苗虾生长,故笔者认为,清塘后的纳水,应选在大潮时的中间进水(水质相对较好)。尽可能进取最高水位,虾池水深能达到1.5-2米以上最好,这样首虾一开始就进人一个生活环境较稳定的深水环境,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关于对蟹类的预防,笔者在黄海所研究此问题时就讨论过几种方法:一种是在晒塘时于洒农药,熏杀坝边洞内的幼蟹;一种是在虾池周边设立高20cm左右的塑料膜,防止蟹类串塘传染病毒。笔者在华南地区养殖试验时采用了塑料薄膜与虾池周边挖10cm深、20cm宽的[j型沟,用生石灰洒人口型沟内,防止蟹类串池相结合的方法,效果很好,而且可以解决南方地区土质多呈酸性以及酸雨造成的雨后ph值降低等问题,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高位他。如将u型沟规格放大一些,还可以阻止水老鼠人池吃虾、传染疾病。
3.肥水,即培养有益浮游藻类调养水色。有益的浮游藻类有三大作用:一是虾苗最好的基础饵料;二是藻类浓度(透明度)30-40cm时,可以起障眼作用,避免对虾的相互残杀;三是经光合作用后能大大增加水中溶氧量。
藻相越复杂,水色就越稳定,故肥水使川的肥料就不能单一(当然还要结合池水本身的营养程度,老地新拥、泥底沙底都不一样)。笔者的体验是,虾池纳水后立即开始肥水,在肥水之前就要去选拔、淡化。这样在时间上计算好,否则进水不肥藻,南方地区气温高,老缩会快速生长底藻(当地叫土皮)。底藻铺满水底;不仅对虾难以生存,而且有益藻类也培养不起来,这时候越洒肥料塘越清,原因是肥料特别是化肥落人水底,很快被底藻吸收,有益浮游藻类就得不到营养,培养不起来。他水越清,阳光越能直射水底,底藻更是疯长。一旦形成了恶性循环,就只能放水重肥了。前述纳水时一次性达到最高水位,也是为了减少底藻被阳光直射后疯长的机会。
养殖户已改变过去干晒肥塘的习惯,采用化肥在进水口吊袋和用膨化鸡粪在池边吊袋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肥有益浮游藻类不肥底藻,并随时控制肥水程度。
4.鱼虾混养,用生物链的方法解决虾池底部污染。这是黄海所生态室总结推广的对虾生态养殖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对虾病毒发病初期,出现少量对虾死亡时,效果更为明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海域的情况,混养不同鱼类。选择鱼类时要注意选择在水底部活动觅食、活跃程度相对弱一些的种类,使其吞食病虾、弱虾和池底残饵。华南地区首选罗非鱼,当幼虾体长6cm左右时,每亩放养8-10尾10cm长的幼鱼为宜。
5.淡水的作用。淡水对海水养殖来说,是最好的消毒剂。绝大多数适应海水环境的细菌及病原体、寄生虫都不能适应淡水,故在养殖过程中,分阶段逐步淡化海水,利于对虾快速生长。在试验过程中,分三个阶段调整池水盐度。第一阶段,下苗前至虾苗体长5cm左右,此时池水盐度保持在20‰-23‰,第二阶段,开始逐步淡化,到虾体长10cm以上时,池水逐步淡化到10‰-15‰,价一点无妨。第三阶段,到对虾快收获的前10天左右,再慢慢调高池水盐度,恢复到20‰以上,最后阶段提高盐度的主要作用是使虾壳坚硬,活力更强,活体运输成活率局。
6.定期使用“绿威”、沸石粉、光合细菌,进一步改良水质。光合细菌是一种有益菌群,除降解有害物质外,还可增加水中溶解氧。在使用过程中请注意光合细菌在施用7天后效能发挥得最好,故在定期消毒时,可与消毒剂交叉使用。方法:“水底净”施用第二天后,即使用光合细菌,第14天再施用“水底净”,第15天再施光合细菌。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光合细菌的作用,又要避免被“水底净”杀死,降解太慢的消毒剂不适合同光合细菌配合使用。
二、掌握病毒规律,避开第二次发病高峰
杆状病毒是造成对虾大规模暴发性疾病的罪魁祸首。目前科学家已分离出十几种对虾病毒,其中危害最大的有hhnbv病毒,其临床表现为“白斑”。mbv病毒,其临床表现为肝、胰脏破坏、变白、萎缩或肿胀腐烂。杆状病毒的复制和暴发,有其明显的规律可循,从病毒本身复制的状况看,携带病毒的对虾,放苗后往往养殖一个月左右暴发症状,因此国外称之为“一个月病”。虾苗放养后30天左右,是第一次高发期,阴天左右是第二次高发期。一般来说,把好选苗关,解决了病毒垂直感染问题,加以清塘较彻底,第一次发病高峰容易避过。然而,养殖过程中的水平感染因素太多,第二次病毒高发期不容易渡过,养殖风险最大。
从气温条件看,25-26℃是杆状病毒暴发的最合适气温。故华南地区一般在第一造养殖的最后一个寒流期(清明后)、第三道养料殖的头一个寒流期1o月底左右)发病率最高,故我们从这几个因素人手,探索和寻求避开第二次发病高峰期的办法。根据南方地区的气温和养殖情况,对虾防病我们采取的是“强化营养、提高免疫力、缩短养殖期”的科学养殖方法。具体的喂养原则是:“早期壮体,中期防病,后期催肥”,争取在第二个发病高峰到达之前就将虾养成,避免养殖风险。1998年我们在海南万宁港北100亩对虾养殖示范推广基地的试验,养殖53天的对虾已达到商品规格。1999年头一造我们在此基础上对海南澄迈桥头80亩对虾塘以及湛江坡头地区、东海岛地区大面积虾塘采取了更完善的技术和配套药物,使对虾在最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快速生长,已取得可喜的效果,养殖周期已缩短到60天以内,最短的47天收成。
早期壮体:华南地区一般养殖习惯是虾苗长到3cm以上才开始饲喂幼虾配合饵料。笔者认为,虾苗就象婴儿一样,各种生理机能都不完善,人池后难以适应新的养殖环境,故成活率一直较低。如果虾苗人池后立即加喂少量经消毒的高蛋白鲜活饵料,再配以适量开胃诱食剂让虾苗早期壮体,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成活率就会大大提高。笔者在湛江东海岛、海南澄迈桥头养殖场指导养殖户按此方法操作,放苗第二天就使用少量鲜海饵料每天投喂一次,每亩0.5kg,两天后虾苗的1.1cm长到1.6cm,增长了一倍。在汕头试验时,正赶上汕头地区台风影响,连续两天暴雨,虾苗生长却未受影响,暴雨过后苗体已达2cm以上。此时每天再加喂一次,量增加一倍。这里应特别介绍的是,珠江口地区、粤东榕江口地区海底生长的红肉南蛤,是对虾的优质天然饵料。早期喂养时打成浆拌和鸡蛋、“强力素”(新型高营养促长剂)投喂,中期和后期饲喂活体,对虾可以自行开壳摄食,不会污染池底。如果当地没有红向南蛤,使用新鲜的小杂鱼(去除杂虾、杂蟹等甲壳动物)经消毒也可以。
中期防病,当对虾已长到5-6cm,可以隔日投放一次活南蛤(每亩5kg左右),让其自行摄食,同时隔日再喂2-3次配合饵料,拌和“强力素”,加强食欲、提高抗病能力。
后期催肥,是中期的基础上,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在对虾摄食旺盛的傍晚和深夜,加强饵料的营养,适当提高池水盐度,促其蜕壳、硬壳。笔者单位的技术人员在海南澄迈桥头指导1999年第一造虾的养殖,60天以内就收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3.低温寒流、暴雨、台风等对幼虾的影响很大,注意密切观察、随时保持水质的稳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养殖的重要保证。
三、成片统一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科学的养殖管理,不仅可避免本造对虾养殖中的交叉感染,更为重要的是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对近海水质的排放污染。经生态化处理的养殖池水排放后,对水质影响甚小,可以大大提高可持续性养殖的能力。
笔者在试验推广对虾健康养殖过程中发现,民间有许多预防对虾暴发性疾病的先进管理方法,很值得借鉴和参考。
海南琼山市东营镇,对成片的近2000亩养殖虾池采取“统一清塘、统一进水、统一放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排水”,并在养虾指导中,大力推广这“六统一”的管理方法。
华南地区多是养殖户个人小池塘养虾,每户10亩左右,成百亩的大户不多,“六统一”的管理难度较大,但是,只要农村管区领导重视,变小规模分散式养殖为相对集约化管理,生态养殖的技术效果是可以更好地显现出来的。
应用生态学原理综合防治虾病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改良对虾养殖的水域环境,使之尽可能接近亲虾生活的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健康养殖对虾的基本原则。 结合华南地区气候、水温、水质、土壤、养殖习惯等特点,在农业部渔业局(中国对虾养成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以改良生态环境为核心的“华南地区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