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症状
送检的羊中,一只在途中已死,死亡的羊可见可视粘膜苍白。另几只体格虚弱,呼吸粗厉,被毛粗乱,眼结膜苍白,口腔粘膜苍白,舌粘膜发 绀。粪便形状正常,但粪球个体略大。听诊肺部有 摩擦音。
2 尸检病理变化
这几只羊尸体消瘦,血液稀,胸、腹内有淡黄色渗出液,内脏显著苍白。大网膜、肠系 膜有胶样浸润。真胃粘膜水肿,胃肠道可见针尖或粟粒大的结节病变。肝、脾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变 性。肾外膜质地较厚,易于剥离。肺部有明显的实 质性病变和坏死区, 途中死亡的羊肺的病变部位比 较多,且面积较大,而剖检致死的病变较轻微。同时,在这几只羊的真胃中均发现有大量的线头大小的虫体,附着于胃粘膜上,尾部在蠕动。小肠管腔内也有少量虫体。 初步怀疑为寄生虫病继发肺炎。
3 实验室诊断
3.1 耳尖消毒后,刺破血管,取一、二滴血作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未见异常。
3.2 无菌取肺组织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4天后可见有露珠样针尖大小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形状不规则。
3.3 取真胃内虫体,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两种虫体, 一种虫体体长15mm左右。虫体细小,毛发状,因吸血而呈淡红色。雌虫体略长,约20mm左右,由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阴门盖呈瓣状,覆于体后部的阴门上。雄虫交合伞发达,由细长的肋支持着长的侧叶,偏于右侧的有倒“Y”字背肋支持着的小背叶;交合刺短而粗,末端有一小钩。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个矛状小齿。确认为捻转血矛线虫。另一种虫体呈棕色长4~7mm。雌虫阴门在体后半部,无阴门盖,尾端钝,子宫内的虫卵较小。雄虫交合伞有两个大的侧叶和1个小的背叶,背肋小。交合刺短而粗,末端有小的疣状物。确认为奥斯特线虫。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尸检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为羊消化道线虫继发支原体肺炎。
4 防制措施
4.1 治疗用丙硫苯咪唑,剂量按10~20mg/kg/次,每天1次,口服,连用两天。同时用红霉素,剂量按 8mg/kg/次,1天2次,口服,连用5日。再则,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饲喂易消化的饲料;补铁和其它微量元素;调理胃肠;配合使用中药,宣肺理气,活血化瘀。
4.2预防
4.2.1 定期驱虫,一般每年春秋两次,具体驱虫时间、药物和驱虫方法依当地情况而定。驱虫后粪便 堆积发酵。
4.2.2 注意放牧和饮水卫生(用流水或井水)。放牧要避免低湿地带;不要在清晨、傍晚、 雨后放牧,以减少虫体感染的机会。
4.2.3 定期给牛羊补充精料,增强动物抵抗力;
5 讨论
5.1 寄生于羊消化道线虫种类很多,各种消化道线 虫往往混合感染宿主,对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是每年春夏季节造成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消化道线虫引起疾病的情况大致相似,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危害最为严重,该病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发生和流行。常给养羊业带来严重损失。
5.2 分析本次病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5.2.1 寄生于本羊群的两种寄生虫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 羊的第四胃里,每天可 产卵6 000个,繁殖力强,吸血量大;奥斯特线虫也寄生于羊的第四胃和小肠里,其繁殖力也相当强,但它较捻转血矛线虫更耐寒。又因为这两种寄生虫均属土源性寄生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其生活史又非常简单,所以生命周期短,受外界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