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硫溴酚:绵羊每公斤体重50--60毫克,山羊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均1次内服。该药毒性低、疗效高,对杀灭寄生的幼虫有一定效果。
3.抗蠕敏:每公斤体重18毫克,1次口服,效果良好,对怀孕母羊无不良影响。
4.碘醚硫胺:每公斤体重7.5--10毫克,1次口服,此药对杀灭寄生的成虫和幼虫效果都好。
5.四氯化碳石蜡油(50%)注射液:成年羊3--6毫升,羔羊2升,肌肉或皮下注射,该药疗效高、副作用大。该药怀孕羊慎用,使用有可能引起孕羊流产。对于种羊和体弱的羊只可将药量分2次使用,中间隔1天用1次。对大群羊进行驱虫时,务必先选出少量羊只分批进行试验,再给大群羊给药,万不可草率从事,以防大群中毒事故。若发生中毒,可用5%氯化钙溶液配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进行解救。
二、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群众一般称为“下血、“拉稀病或“白痢。该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
(一)流行病学。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多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天气寒冷骤变能促进该病发生。每年立春前后发病率较高,病羔羊和带菌的母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症状。病羔羊精神沉郁、垂头、弓背、畏寒、不吃食、常卧地不起,随后发生下痢,排绿色、黄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液状粪便,羊体高度消瘦,体温、呼吸、脉搏无显著变化。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于2--3天死亡。如后期粪便变稠则表示病情好转,有治愈的可能,应抓紧时机进行治疗。
(三)预防。对怀孕后的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冬季做好保膘保胎工作。产房应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当,地面铺上垫草。羔羊出生后搞好护理,搞好断脐消毒,把初乳挤去数滴后再让羔羊吸吮。
在该病流行地区的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进行预防,第1次选在分娩前20--30天内在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2毫升,第2次在分娩前10--20天内于另一侧后腿内侧皮下注射菌苗3毫升,这样初生的羔羊可获得被动免疫力。
(四)治疗。灌服6%硫酸镁溶液(应内含0.5%的福尔马林)30--60毫升,经6--8小时后再灌服0.1%的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未痊愈的羊只可重灌高锰酸钾溶液1--2次。
1.抗菌疗法:(1)磺胺脒1克,鞣酸蛋白0.2克,碳酸氢钠0.2克,每天2--3次。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1日2次,至痊愈。(2)呋喃唑酮0.1克灌服,每日2--3次。(3)对症治疗:出现脱水症状的每天补液1--2次。心力衰弱的应强心。
2.中药疗法:(1)去核乌梅6克,诃子肉9克,炒黄连6克,黄芩3克,郁金6克,神曲12克,猪苓6克、泽泻5克,将上述药捣碎后加水400毫升,煎汤至150毫升,红糖30克为引,1次灌服30毫升,如还拉稀可再灌1--2次。(2)白头翁、秦皮、黄连、炒健曲、炒山楂各15克,当归、乌梅各20克,车前子、黄柏各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次灌服5毫升,每天2--3次,连用2--3天。(3)对急性昏迷的羔羊,可用朱砂0.3克,冰片0.1克,全蝎0.25克,温水灌服,可起急救的作用。
三、病毒性口炎
该病又叫羊口疮,即羊传染性脓疱病。该病以口唇等部位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
(一)流行特点。该病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病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圈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该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
(二)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3种,也有混合型感染病例。
1.唇形: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小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脸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黏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产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