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效益陷入低谷之时,在禽流感疫情趋于稳定之后,人们纷纷对分散的养殖方式提出质疑,许多专家教授、政府职能部门一致认为,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成为一种趋势,养猪业也不例外。
重视环境 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集约化养猪场必须高度重视养猪场环境。不但场址选择要合理,养殖场内的布局结构也应符合防疫要求和管理要求,如:舍栋间距应达到30米,病理解剖室应在养殖场主风向的下方,距离应达到200米~500米,粪便发酵池应建在院墙外。为防止滋生蚊蝇,场内不要留大水池,地势尽量保持平整,排污沟要加盖水泥盖板。养猪场内职工不准私自养猪,所需猪肉及其制品应由本场供应,不得外购。
严格消毒 消毒工作每个猪场都在进行,有的养猪者却抱怨说:现在养猪真是消不完的毒,发不完的病,消毒效果何在?
猪场消毒的方法上也常见一些失误,表现在:消毒操作不规范,效果打折。因为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影响,应按消毒规程进行。紫外灯消毒的效果受到紫外灯的强度、距离、室温、尘埃、照射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有些猪场达不到此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有些消毒剂对人畜有副作用,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一个猪场要购置多种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剂,而且猪场消毒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要求合理消毒,在猪场进出口的消毒工作中常见到一些疏忽之处,表现在重视了前门的消毒,忽视了后门的消毒;重视了脚、鞋的消毒,忽视了手的消毒;重视外来人的消毒,忽视了本场人的消毒;重视了人的消毒,忽视了物、钱币等的消毒;此外在猪舍的消毒工作中往往重视了全进全出的大消毒,发现病猪后忽视了临时开展的局部小消毒;重视了猪舍地面的消毒,忽视了舍内空气和猪体的消毒等。猪场消毒工作是免疫防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消毒的方法上还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长远规划 集约化养猪场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分期完成扩大生产任务和各项防疫措施,要特别注意兽医防疫体系不能有间断,防疫措施不能有断层。因此,管理人员、主管兽医应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更换或新旧人员衔接不上,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场内培训和见习实习,保证防疫制度和措施始终连续一致。
预防为主 一个规模化的猪场不可能不发生猪病,任何一个兽医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病猪都治愈,有的病猪即使治愈了,花的代价很高,是劳民伤财的,有的烈性传染病,越治疗发病的猪越多,是得不偿失的。由于传统兽医重治轻防,往往把猪场办成病猪的疗养院。为此,对规模化猪场提出病猪“五不治”: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猪不治,彻底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陈规陋习。坚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预防工作,变被动防疫为主动防疫,实现由临床兽医观点向预防兽医观点的根本转变,做好发病猪只的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及时消灭场内已有的疫源,努力阻止新的疫病传入。
计划免疫 当前猪的传染病种类很多,但疫苗的种类也纷繁复杂,一只猪从小到大不时要打防疫针,一个猪场一年到头不断地进行免疫接种,使人纳闷的是传染病为何还不能控制和消灭呢?其原因有认识和技术上两方面的问题。
无论从免疫的理论或实践都说明,通过免疫接种的动物,并不等于已进入免于疾病发生的保险箱,这是由于任何一种疫苗由于种种因素都不可能获得100%的保护率;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保护力是有限度的,影响猪体产生免疫力的因素很多,如猪的体质、环境的应激,特别是有些传染病如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功能下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产生质量与免疫效果有密切关系;注射的手法,是否免疫确实,注射深度是否合理等等。
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新理念
发布时间:2008-11-12 来源:中国畜牧报
摘要:在养猪效益陷入低谷之时,在禽流感疫情趋于稳定之后,人们纷纷对分散的养殖方式提出质疑,许多专家教授、政府职能部门一致认为,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成为一种趋势,养猪业也不例外。
重视环境 养猪场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