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研究(2)
发布时间:2008-11-12 来源:
摘要:4.2急性型 最为常见。潜伏期一般3~5d,体温升高2℃左右,稽留热型。病初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废绝,眼内有多量黏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下有出血点或大面
4.2急性型 最为常见。潜伏期一般3~5d,体温升高2℃左右,稽留热型。病初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废绝,眼内有多量黏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后期可见颈部、四肢、腹下、耳尖、臀部及外阴等部位皮下有出血点或大面积出血斑。体温开始升高时可见病猪便秘,先排出干粪球,后排出带白色黏液、黏膜或脓血的深褐色粪球;不久后又出现腹泻,病猪排出灰白色带有恶臭的稀粪。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用手挤压后,流出浑浊白色恶臭液体,病程2周左右。死亡率一般在50%~60%之间。
4.3亚急性型 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潜伏期1~2周,体温升高1~2℃。后期病猪消瘦,运动失调,常因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一般为30%~40%。病程3周以上,不死者常转化为慢性型。
4.4慢性型 多见于常年具有猪瘟流行的猪场或防疫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病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全身衰弱,嗜睡,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部分病猪在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死痂,病程至少1个月以上。病猪预后不良,不死者常成为僵猪。死亡率一般10%~30%。
4.5非典型性猪瘟或温和性猪瘟 病势较缓和,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局限且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发病和死亡大多为仔猪,较大的猪一般能耐过。另外,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子宫内感染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5.病理变化
5.1最急性猪瘟死后看不出变化。
5.2急性型猪瘟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周边出血,呈网状或大理石样病变。脾脏边缘可见黑红色,隆起的契形出血性梗死灶。肾脏不肿胀,贫血呈土黄色,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形成“雀斑肾”。
5.3慢性型主要病变部分在大肠,尤其是在回盲瓣的黏膜上有纽扣状的轮层状溃疡。
5.4非典型性猪瘟或温和性猪瘟 多数仔猪可见到水肿,腹腔积水。
6.诊断
对猪瘟及早作出确诊,有利于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6.1病原学诊断 常用免疫荧光方法、免疫酶试验检测切片或组织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6.1.1免疫酶染色试验 取病猪扁桃体、脾、肾、淋巴结做组织压片或冰冻切片,在质量分数为2%戊二醛溶液和甲醛溶液等量混合液中固定后用HC酶标记抗体和底物染色镜检,如细胞浆染成深褐色为阳性;黄色或无色为阴性,正常对照应为阴性,HC兔化弱毒接种猪的细胞浆呈微褐色,与强毒株感染有明显区别。
6.1.2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采取HC早期病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结及晚期病猪的脾和肾或肺组织做冰冻切片或组织切片,丙酮固定后用HC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荧光,判定HC兔化弱毒在猪体内只存在14d,因此注射HC兔化弱毒苗的猪仅在接种后14d内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荧光,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
6.1.3病毒分离与鉴定 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滤过、离心后取上清,接种PK15细胞等,接种48~72h后取出接毒后的细胞片,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色检查,结果判定同上,也可以用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鉴定分离物。
6.1.4兔体交叉免疫试验 HC强毒不引起家兔体温反应,但能使其产生免疫力,C株兔化弱毒能使家兔产生定型热反应,但对已产生免疫力的家兔则不产生体温反应。利用这一原理,将病料用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家兔并每6h测温1次,连续测温5d,同时设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兔,5d后对所有家兔静脉注射HC兔化弱毒,同样每6h测温1次,连续测温96h,如对照兔发生定型热反应,说明试验成立,可以分析判定结果,试验组兔出现定型热反应,则说明病料中所含的病毒不是HCV,反之试验组兔不发生定型热反应,说明病料中所含的病毒是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