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於 1970 年代,美国的养猪产业由零星饲养逐渐转变成密集式经营。在当时缺乏学者专家的研究支持情况下,这种新密集式经营型态的形成,养猪业者应该觉得非常庆幸。因此,他们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多半只是如何处理密集式饲养型态下的疾病预防及用药问题,例如:疫苗接种及用药计划。
此种密集养猪方式延续至 1980 年代,此时人们陆续发现许多并非完全由於疾病所造成之生产效率低落的问题。其中的重要例子包括早期离乳造成日後产仔数下降、21 日龄早期离乳仔猪於保育舍内不易适应,以及於固定空间内饲养较多猪只所增加的种种困扰等。
由於此种变化,使得原来单纯以预防保健为主的专业人员必须转变成养猪谘询全能兽医师。在此同时,电脑系统亦开始发展,并且被用於处理疾病诊断与饲养管理有关问题,尤其是用於解决有关生产方面的问题。因此,密集式大猪场的生产问题得以改善,同时生产表现也得以提升。不幸的是此种改善并未能同时提升及解决生长猪及肥育猪的问题,反而造成这些阶段已经太拥挤的问题更形恶化,而使得在生长及肥育舍的疾病问题更加剧烈。例如霉浆菌性肺炎 ( SEP )、萎缩性鼻炎 ( AR ) 及放线杆菌胸膜肺炎 ( AP ) 的问题更加恶化,而难以控制。於 1980 年代中期,由生产记录表 ( 表照表一 ) 上已明显显示生长效率低落,美国的专业人士及研究人员才开始回顾检讨过去的养猪技术并开发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表一:生长 肥育猪生产值 1989*
<--mstheme-->猪龄 (日)<--mstheme--> | 体重范围 ( 磅 )<--mstheme--> | ADG ( 磅 )<--mstheme--> | 每日摄食量 ( 磅 )<--mstheme--> | 饲效<--mstheme--> | 群体死亡率 (%)<--mstheme--> |
24 78<--mstheme--> | 13 50<--mstheme--> | 0.68<--mstheme--> | 1.41<--mstheme--> | 2.07<--mstheme--> | 3.0<--mstheme--> |
78 210<--mstheme--> | 50 235<--mstheme--> | 1.42<--mstheme--> | 4.88<--mstheme--> | 3.44<--mstheme--> | 4.2<--mstheme--> |
21 210<--mstheme--> | 13 235<--mstheme--> | 1.19<--mstheme--> | 3.88<--mstheme--> | 3.26<--mstheme--> | ~ 10.0<--msthe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