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育雏至关重要的前48小时
时间:2009-08-12 12:22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雏鸡出生后的保管、运输和育雏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雏鸡出生后的前48小时,管理环节中任何失误都会影响鸡只遗传潜力的正常发挥。在实际生产中,这些环节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为了确保鸡群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应给雏鸡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雏鸡
雏鸡出生后的保管、运输和育雏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雏鸡出生后的前48小时,管理环节中任何失误都会影响鸡只遗传潜力的正常发挥。在实际生产中,这些环节的管理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为了确保鸡群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应给雏鸡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雏鸡出生后前48小时如何确保其舒适性的相关问题。
育雏的中心环节是提供给雏鸡最舒适的环境条件,雏鸡周围的环境温度对雏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育雏时我们应尽量控制好鸡舍内温度和空气流动,提供雏鸡最佳的生活环境。讨论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时,也不能忽视孵化这一环节。雏鸡无论在出雏箱、出雏大厅、储存间、运输过程中或者在育雏舍内,任何一个环节温度如果出现问题,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
随着整个肉鸡品种向宽胸型转变,雏鸡本身的特性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了解雏鸡对环境的要求,检讨与评价我们的饲养管理方法,制定出最适合雏鸡需要的管理方案。正常情况下,雏鸡出生后至育雏早期,正常的直肠温度应该在40-40.5摄氏度之间,温度平衡状态下雏鸡应该感觉到很舒适。雏鸡受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会达到或超过41摄氏度。
在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雏鸡在出雏和运输过程中受到热应激,但是到了育雏时又受凉。而且,从年轻种鸡群孵化出来的雏鸡无论在出雏、运输还是在育雏过程中都容易受凉。
孵化环节
除了育雏期的管理,对刚孵化出来的雏鸡来说,出雏器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出雏器设计时的最大排热量是0.11瓦/枚蛋。但是,对于发育中的宽胸系胚胎来说,最新的研究表明胚胎的产热量达到0.14-0.3瓦/枚蛋,产热量与机器的排热量相差27-173%。因此,当出雏器内因温度不均而造成部分雏鸡受到热应激时,会加快卵黄的利用,这部分雏鸡在鸡场就表现为脱水死亡。雏鸡在出雏器内比较常见的直肠温度在39.4-42.2摄氏度之间。现场试验表明通过降低出雏器设定温度,能提高商品肉鸡上市体重,降低料肉比。
正常情况下,一日龄的雏鸡仍表现为冷血动物的特性,它不能根据环境温度调节自己的体温。因此,如果环境温度降低,其体温也会降低。若干天以后雏鸡才逐渐具有体温调节能力,能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调节其自身产热能力以抵挡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但是,雏鸡要到2周龄以后才具有完全的体温调节能力。
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前48小时最为关键。在这一阶段,保持雏鸡的体温,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非常重要。因为这期间雏鸡的肠道及甲状腺仍在发育,任何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造成生产性能的下降。48小时以后,一般只有在那些管理非常差的鸡场,才会出现雏鸡的直肠温度较低的现象。
荷兰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雏后将部分雏鸡放置在出雏器内4天,控制温度使雏鸡的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其余的雏鸡放到肉鸡场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育雏,结果第一周的死淘率分别是0.35%和2%。另外一组实验结果显示:将雏鸡放置在最佳环境条件下饲养8天,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8日龄时体重可以达到250-280克。
雏鸡的运输环境
雏鸡是比较适合于运输的,只要条件适宜,一日龄肉鸡雏鸡很容易从运输过程中恢复过来。雏鸡的卵黄大约含有2克的脂肪和2.5毫升的水分。脂肪中含有的能量能维持雏鸡3天之需。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6摄氏度,雏鸡卵黄中的水分同样能维持3天。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达到40摄氏度,卵黄中的水分8-10小时就能耗尽。所以,雏鸡运输过程中如果有短暂的热应激,即便对成活率没有影响,但也会影响到鸡只的增重。某试验结果表明:在运输过程中让雏鸡遭受1小时40摄氏度的热应激,雏鸡16日龄时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而且这种增重上的影响在此后的生产性能表现上一直存在,难以弥补。
通过对雏鸡采食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初级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热应激的临界温度是35-36摄氏度左右。雏鸡在前48小时暴露在临界温度以上,会降低雏鸡前2周的饲料摄入量,并且死淘率增加。所以,在运输过程中雏鸡周围的温度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否则会影响将来的生产性能。
装满雏鸡的鸡盒盒内温度要高于雏鸡盒外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一盒100羽、每羽重40克的雏鸡产生的热量是165btu/小时(174KJ/小时)。如果空气停止流动,一辆装满雏鸡的客车车内温度每分钟将会上升0.6摄氏度,这样的话,雏鸡周围温度将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超过40摄氏度。
种鸡年龄与体温
在实际生产中,雏鸡直肠温度也因种鸡周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来源于年轻鸡群的雏鸡直肠温度有时只有38.3-39摄氏度,而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直肠温度大约在40摄氏度左右。这就说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容易受到冷应激,这样的鸡群不会发挥出应有的遗传潜力。这种现象也被下列试验所证明:
将来源于年轻种鸡群和老龄种鸡群的实验组雏鸡分别暴露于20摄氏度2.5小时,对照组鸡群饲养在33摄氏度的条件下。实验期间测定雏鸡的产热量、直肠温度和血浆中的T3浓度(一种参与机体体温调节的物质)。结果显示:雏鸡经冷应激处理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产热量明显比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要少,因此,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能以较高的自身热量维持适当的直肠温度,但是,来源于年轻鸡群的雏鸡就没有这个能力。而且,雏鸡经冷处理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其血液中的T3浓度也低。
原因分析:1.老龄种鸡和年轻种鸡将母体内脂类物质传输到种蛋内的能力不一样。2.发育中胚胎利用卵黄脂类物质的能力受种鸡群年龄的影响。3.除了种鸡年龄因素外,孵化过程也影响脂肪酸的利用和吸收。所以,有证据表明雏鸡体温调节能力的转变会受到卵黄中脂类物质的影响。这可能就是老龄种鸡和年轻种鸡所产一日龄雏鸡在体温调节能力上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尽量避免种鸡早开产,特别是对目前的宽胸系品种更要注意,因为早产的种蛋蛋重、蛋黄都较小,蛋黄所含的脂类物质也较少,孵化出的雏鸡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育雏环节
育雏温度对雏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也很大。下列的实验结果是育雏温度过低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
育雏温度30-32摄氏度 育雏温度24-26摄氏度
雏鸡出生重g 37.3±0.46 37.2±0.49
12日龄体重g 248.3±2.32 240.8±2.64
料肉比 1.36:1 1.40:1
饲料摄入量g 335.9±2.86 336.4±2.18
12天死淘率% 0.54 2.25
由于雏鸡长时间的接触垫料,所以,育雏时垫料温度非常重要。雏鸡到达时垫料温度应至少达到29摄氏度以上。另外,垫料也必须保持干燥,潮湿的垫料就如同蒸发冷却效应一样。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雏鸡比较喜好的垫料温度是在32-33摄氏度。
较低的垫料温度和育雏温度还会增加腹水症的发生率。当雏鸡受凉时,会增加代谢功能以保持体温,代谢量的增加需要消耗大量氧气,也就造成右心室的工作量增加,继而发展成腹水症。
结论
要发挥鸡群最大的生产潜能,除了给雏鸡提供足够的饲料和饮水以及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外,必要时还应通过检测雏鸡的直肠温度,确保雏鸡在出雏、储存、运输以及育雏等各环节都处于最舒适的环境条件下,使雏鸡直肠温度尽可能维持在最适宜的40-40.5摄氏度之间。要做到这一点,雏鸡出生后其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1-37摄氏度之间,如果雏鸡来源于年轻鸡群,最好采用稍高一点的环境温度。总而言之,雏鸡出生后的温度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出生后前48小时。
育雏的中心环节是提供给雏鸡最舒适的环境条件,雏鸡周围的环境温度对雏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育雏时我们应尽量控制好鸡舍内温度和空气流动,提供雏鸡最佳的生活环境。讨论雏鸡对温度的要求时,也不能忽视孵化这一环节。雏鸡无论在出雏箱、出雏大厅、储存间、运输过程中或者在育雏舍内,任何一个环节温度如果出现问题,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
随着整个肉鸡品种向宽胸型转变,雏鸡本身的特性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了解雏鸡对环境的要求,检讨与评价我们的饲养管理方法,制定出最适合雏鸡需要的管理方案。正常情况下,雏鸡出生后至育雏早期,正常的直肠温度应该在40-40.5摄氏度之间,温度平衡状态下雏鸡应该感觉到很舒适。雏鸡受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会达到或超过41摄氏度。
在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雏鸡在出雏和运输过程中受到热应激,但是到了育雏时又受凉。而且,从年轻种鸡群孵化出来的雏鸡无论在出雏、运输还是在育雏过程中都容易受凉。
孵化环节
除了育雏期的管理,对刚孵化出来的雏鸡来说,出雏器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出雏器设计时的最大排热量是0.11瓦/枚蛋。但是,对于发育中的宽胸系胚胎来说,最新的研究表明胚胎的产热量达到0.14-0.3瓦/枚蛋,产热量与机器的排热量相差27-173%。因此,当出雏器内因温度不均而造成部分雏鸡受到热应激时,会加快卵黄的利用,这部分雏鸡在鸡场就表现为脱水死亡。雏鸡在出雏器内比较常见的直肠温度在39.4-42.2摄氏度之间。现场试验表明通过降低出雏器设定温度,能提高商品肉鸡上市体重,降低料肉比。
正常情况下,一日龄的雏鸡仍表现为冷血动物的特性,它不能根据环境温度调节自己的体温。因此,如果环境温度降低,其体温也会降低。若干天以后雏鸡才逐渐具有体温调节能力,能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调节其自身产热能力以抵挡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但是,雏鸡要到2周龄以后才具有完全的体温调节能力。
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前48小时最为关键。在这一阶段,保持雏鸡的体温,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非常重要。因为这期间雏鸡的肠道及甲状腺仍在发育,任何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造成生产性能的下降。48小时以后,一般只有在那些管理非常差的鸡场,才会出现雏鸡的直肠温度较低的现象。
荷兰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雏后将部分雏鸡放置在出雏器内4天,控制温度使雏鸡的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其余的雏鸡放到肉鸡场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育雏,结果第一周的死淘率分别是0.35%和2%。另外一组实验结果显示:将雏鸡放置在最佳环境条件下饲养8天,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摄氏度之间,8日龄时体重可以达到250-280克。
雏鸡的运输环境
雏鸡是比较适合于运输的,只要条件适宜,一日龄肉鸡雏鸡很容易从运输过程中恢复过来。雏鸡的卵黄大约含有2克的脂肪和2.5毫升的水分。脂肪中含有的能量能维持雏鸡3天之需。如果环境温度低于26摄氏度,雏鸡卵黄中的水分同样能维持3天。但是,如果环境温度达到40摄氏度,卵黄中的水分8-10小时就能耗尽。所以,雏鸡运输过程中如果有短暂的热应激,即便对成活率没有影响,但也会影响到鸡只的增重。某试验结果表明:在运输过程中让雏鸡遭受1小时40摄氏度的热应激,雏鸡16日龄时生长速度有明显影响,而且这种增重上的影响在此后的生产性能表现上一直存在,难以弥补。
通过对雏鸡采食量变化的观察,发现初级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热应激的临界温度是35-36摄氏度左右。雏鸡在前48小时暴露在临界温度以上,会降低雏鸡前2周的饲料摄入量,并且死淘率增加。所以,在运输过程中雏鸡周围的温度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否则会影响将来的生产性能。
装满雏鸡的鸡盒盒内温度要高于雏鸡盒外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一盒100羽、每羽重40克的雏鸡产生的热量是165btu/小时(174KJ/小时)。如果空气停止流动,一辆装满雏鸡的客车车内温度每分钟将会上升0.6摄氏度,这样的话,雏鸡周围温度将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超过40摄氏度。
种鸡年龄与体温
在实际生产中,雏鸡直肠温度也因种鸡周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来源于年轻鸡群的雏鸡直肠温度有时只有38.3-39摄氏度,而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直肠温度大约在40摄氏度左右。这就说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容易受到冷应激,这样的鸡群不会发挥出应有的遗传潜力。这种现象也被下列试验所证明:
将来源于年轻种鸡群和老龄种鸡群的实验组雏鸡分别暴露于20摄氏度2.5小时,对照组鸡群饲养在33摄氏度的条件下。实验期间测定雏鸡的产热量、直肠温度和血浆中的T3浓度(一种参与机体体温调节的物质)。结果显示:雏鸡经冷应激处理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产热量明显比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要少,因此,来源于老龄种鸡群的雏鸡能以较高的自身热量维持适当的直肠温度,但是,来源于年轻鸡群的雏鸡就没有这个能力。而且,雏鸡经冷处理后,来源于年轻种鸡群的雏鸡,其血液中的T3浓度也低。
原因分析:1.老龄种鸡和年轻种鸡将母体内脂类物质传输到种蛋内的能力不一样。2.发育中胚胎利用卵黄脂类物质的能力受种鸡群年龄的影响。3.除了种鸡年龄因素外,孵化过程也影响脂肪酸的利用和吸收。所以,有证据表明雏鸡体温调节能力的转变会受到卵黄中脂类物质的影响。这可能就是老龄种鸡和年轻种鸡所产一日龄雏鸡在体温调节能力上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尽量避免种鸡早开产,特别是对目前的宽胸系品种更要注意,因为早产的种蛋蛋重、蛋黄都较小,蛋黄所含的脂类物质也较少,孵化出的雏鸡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育雏环节
育雏温度对雏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也很大。下列的实验结果是育雏温度过低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
育雏温度30-32摄氏度 育雏温度24-26摄氏度
雏鸡出生重g 37.3±0.46 37.2±0.49
12日龄体重g 248.3±2.32 240.8±2.64
料肉比 1.36:1 1.40:1
饲料摄入量g 335.9±2.86 336.4±2.18
12天死淘率% 0.54 2.25
由于雏鸡长时间的接触垫料,所以,育雏时垫料温度非常重要。雏鸡到达时垫料温度应至少达到29摄氏度以上。另外,垫料也必须保持干燥,潮湿的垫料就如同蒸发冷却效应一样。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雏鸡比较喜好的垫料温度是在32-33摄氏度。
较低的垫料温度和育雏温度还会增加腹水症的发生率。当雏鸡受凉时,会增加代谢功能以保持体温,代谢量的增加需要消耗大量氧气,也就造成右心室的工作量增加,继而发展成腹水症。
结论
要发挥鸡群最大的生产潜能,除了给雏鸡提供足够的饲料和饮水以及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外,必要时还应通过检测雏鸡的直肠温度,确保雏鸡在出雏、储存、运输以及育雏等各环节都处于最舒适的环境条件下,使雏鸡直肠温度尽可能维持在最适宜的40-40.5摄氏度之间。要做到这一点,雏鸡出生后其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1-37摄氏度之间,如果雏鸡来源于年轻鸡群,最好采用稍高一点的环境温度。总而言之,雏鸡出生后的温度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出生后前48小时。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肉鸡越冬 管理防疫两手抓
- 2.冬养肉鸡防缺氧"四法"
- 3.西乡塘区推广肉鸡集约化养殖
- 4.肉鸡复合型肠炎防治
- 5.肉鸡免疫中存在的问题
- 6.肉鸡抵抗力弱,预防疾病是重点,什么样的用药程序好?
- 7.肉鸡溃疡性肠炎的诊治
- 8.饲养肉鸡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 9.现代肉鸡主要特点
- 10.节本增效的肉鸡“三阶段”饲养法
- 11.肉鸡钙吸收不良综合症的诊治
- 12.优质肉鸡的意义与育种特点
- 13.肉鸡三种疫病的症状及预防
- 14.节本增效的肉鸡三阶段饲养法
- 15.肉鸡三层架床网上饲养方法
- 16.科学饲养肉鸡
- 17.肉鸡催肥诀窍
- 18.肉鸡克星肉鸡呼吸道的综合症
- 19.冬季肉鸡养殖诀窍
- 20.怎样饲养肉鸡更受欢迎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范永清:蛋鸡养殖 苦尽甘
- 2.特种养殖销售大王——徐波
- 3.特种养殖销售大王徐波的创
- 4.王荣军:生态养殖 乌鸡致
- 5.呱呱鸡使他走上了致富路
- 6.娄慧:养鸡致富的女状元
- 7.养鸡带头人——吴长利
- 8.梁开贤:农民工返乡养鸡
- 9.庄秀芹:从“倒蛋大王”到
- 10.邓明华的生态养殖致富路
- 11.黄维:“舍近求远”怪异养
- 12.高顺洪带头养鸡致富
- 13.大学生“村官”帮养殖户致
- 14.黎梓森:养鸡走上致富路
- 15.黄维:蒙村乡洪江村的“山
- 16.养特禽当大王——方建军
- 17.养绿壳蛋鸡的人--余樟富
- 18.孙远荣:致富路上尽展风采
- 19.罗婷章:无量山上科技养鸡
- 20.返乡创业走出特种养殖致富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