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蛋鸡放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9-08-04 14:29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动物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绿色“肉”、“蛋”、“奶”颇受消费者青睐,生态养殖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以生态养鸡为例,1999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刚刚起步,并在易县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动物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绿色“肉”、“蛋”、“奶”颇受消费者青睐,生态养殖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以生态养鸡为例,1999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刚刚起步,并在易县等少量县市试养。如今,山场蛋鸡生态养殖遍布河北省太行山区的24个县,并辐射到其他山区、平原地区及周边兄弟省市,可谓形势喜人。但是,进入冬季以来,笔者接到一些鸡场的咨询电话,也走访了我省部分生态放养蛋鸡的鸡场。生产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产蛋率低而不稳
走访的十几个鸡场和电话咨询的多数鸡场,进入冬季以来,产蛋率均不理想。一般在30%左右,高者不足50%,有的甚至20%,而且起伏较大,低而不稳。
2.鸡蛋品质下降
鸡蛋品质主要表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方面。一些鸡场鸡蛋的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降低,出现薄壳蛋、砂皮蛋和软壳蛋;一些鸡场蛋壳的清洁度普遍较差,沾满粪便和污染物;多数鸡场的蛋黄色度大幅度降低。由放牧期的9个以上罗氏单位降到8个以下。
3.疾病有所抬头
一些鸡场出现呼吸道疾病,一些鸡场出现体内外寄生虫病,个别鸡场偶尔发生马立克病(内脏型)。
二、原因
由于不同鸡场的具体情况不同,问题比较复杂。但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圈鸡过晚
产蛋鸡要求温度范围是8~27℃,最适温度是13~24℃。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不仅降低产蛋率,而且还会导致采食量增加,营养的无谓损失。正常情况下,当环境温度最低降到5℃左右时,就应将在野外放牧的鸡圈回鸡舍,并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棚作为运动场。但是,有些鸡场至今仍然在室外放牧,夜间鸡舍没有任何保温设施。
2.光照时间短
调查发现,很多鸡场鸡舍的光照时间每天不足12小时(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有些在野外建造的鸡场没有电源,根本没有补充光照。
3.喂料量不足
一些鸡场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每天补料在50~75克,少数达到100克。这对于没有保温设施,仍然处于野外放牧的产蛋鸡来说,其营养是远远不够的。
4.营养失调
一些鸡场配料随意,有啥喂啥;有的鸡场按照笼养鸡标准配料;也有的鸡场购买当地所谓的“柴鸡专用料”;还有的鸡场看到目前饲料价格较高而用廉价原料,营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严重不足、蛋白能量失衡、矿物质比例失衡、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失衡等。
5.缺乏天然蛋黄增色物质
进入枯草期,尽管有时蛋鸡在野外放牧,但不能获得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青绿饲料,影响蛋黄的色度。
6.鸡舍环境不佳
一些鸡舍没有保温设施,造成舍内温度低;有的密封严密,通风不良、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病原微生物孳生;有的管理粗放,应激现象不断等,都是造成产蛋性能低而不稳以及疾病增加的原因。
三、对策
1.增加光照
产蛋鸡对光照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冬季自然光照时间较短,人工补充光照是必不可缺的。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阶段,将光照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间,使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生产中可采取早晨补光或夜间补光,或两者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应与补料相结合。
2.科学配料
生态放养的鸡种多数选择地方鸡,其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活动量大,但产蛋性能与现代鸡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其饲料营养水平应针对鸡的品种和生产特点而灵活掌握。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河北柴鸡饲料营养推荐指标。
3.增加喂料量
根据气温、鸡的活动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鸡的产蛋率,酌情补充饲料。一些鸡场看到鸡的产蛋率低,限制补料量,结果饲料投喂量越少,产蛋率越低。根据笔者经验,由于本饲养方式鸡的活动量较大,在冬季保温较好的情况下,河北柴鸡的日补料量应比笼养中型蛋鸡高10~15%。在保温不良的情况下,饲料的补充量还要增加。
4.鸡舍环境控制
为了保温,多数鸡场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即在鸡舍的向阳面临时搭建一个拱形塑料棚。据调查,多数存在保温与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同时饲养密度偏大,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为产蛋性能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制造了麻烦。解决以上问题是保证冬季鸡体健康、产蛋率高而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学管理
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鸡蛋生产的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问题应将防应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鸡由生态放养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场自由活动变为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环境活动。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管理程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要时刻清楚蛋鸡具有神经质的动物特性,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
此外,冬季应以圈养为主,适当室外运动。晴朗天气的上午,当气温上升之后,约10点左右放鸡,下午4时左右归巢,即采取晚放鸡,早回巢的办法。在放鸡的同时进行鸡舍清理和换气。若遇到不良天气或气温骤降,不可放鸡。
6.鸡蛋品质的营养调控
蛋鸡在生态放养条件下,鸡蛋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鸡在野外采食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昆虫、草叶等),加之健康的机体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实行以圈养为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必须在饲料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以提高鸡蛋品质。根据笔者试验,冬季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富含叶绿素和纤维的物质,可使蛋黄颜色加深、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
7.疾病预防
野外生态放养,由于环境优越,饲养密度低,空气新鲜,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鸡体健康,抗病力增强。因此,普通病和传染性疾病均低于笼养鸡。但是,进入冬季之后实行圈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密度大,湿度大,通风差,自然饲料缺乏,相应的疾病接踵而至。比如,放养期间很少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在一些鸡场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发生比较严重;内脏型马立克零星出现(放养方式该病很少发生,但冬季圈养后出现,其机理有待研究)。因此,除了注射有关的疫苗以外,要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并将改善鸡舍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和降低湿度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
以生态养鸡为例,1999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刚刚起步,并在易县等少量县市试养。如今,山场蛋鸡生态养殖遍布河北省太行山区的24个县,并辐射到其他山区、平原地区及周边兄弟省市,可谓形势喜人。但是,进入冬季以来,笔者接到一些鸡场的咨询电话,也走访了我省部分生态放养蛋鸡的鸡场。生产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产蛋率低而不稳
走访的十几个鸡场和电话咨询的多数鸡场,进入冬季以来,产蛋率均不理想。一般在30%左右,高者不足50%,有的甚至20%,而且起伏较大,低而不稳。
2.鸡蛋品质下降
鸡蛋品质主要表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方面。一些鸡场鸡蛋的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降低,出现薄壳蛋、砂皮蛋和软壳蛋;一些鸡场蛋壳的清洁度普遍较差,沾满粪便和污染物;多数鸡场的蛋黄色度大幅度降低。由放牧期的9个以上罗氏单位降到8个以下。
3.疾病有所抬头
一些鸡场出现呼吸道疾病,一些鸡场出现体内外寄生虫病,个别鸡场偶尔发生马立克病(内脏型)。
二、原因
由于不同鸡场的具体情况不同,问题比较复杂。但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圈鸡过晚
产蛋鸡要求温度范围是8~27℃,最适温度是13~24℃。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不仅降低产蛋率,而且还会导致采食量增加,营养的无谓损失。正常情况下,当环境温度最低降到5℃左右时,就应将在野外放牧的鸡圈回鸡舍,并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棚作为运动场。但是,有些鸡场至今仍然在室外放牧,夜间鸡舍没有任何保温设施。
2.光照时间短
调查发现,很多鸡场鸡舍的光照时间每天不足12小时(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有些在野外建造的鸡场没有电源,根本没有补充光照。
3.喂料量不足
一些鸡场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每天补料在50~75克,少数达到100克。这对于没有保温设施,仍然处于野外放牧的产蛋鸡来说,其营养是远远不够的。
4.营养失调
一些鸡场配料随意,有啥喂啥;有的鸡场按照笼养鸡标准配料;也有的鸡场购买当地所谓的“柴鸡专用料”;还有的鸡场看到目前饲料价格较高而用廉价原料,营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严重不足、蛋白能量失衡、矿物质比例失衡、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失衡等。
5.缺乏天然蛋黄增色物质
进入枯草期,尽管有时蛋鸡在野外放牧,但不能获得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青绿饲料,影响蛋黄的色度。
6.鸡舍环境不佳
一些鸡舍没有保温设施,造成舍内温度低;有的密封严密,通风不良、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病原微生物孳生;有的管理粗放,应激现象不断等,都是造成产蛋性能低而不稳以及疾病增加的原因。
三、对策
1.增加光照
产蛋鸡对光照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冬季自然光照时间较短,人工补充光照是必不可缺的。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阶段,将光照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间,使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生产中可采取早晨补光或夜间补光,或两者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应与补料相结合。
2.科学配料
生态放养的鸡种多数选择地方鸡,其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活动量大,但产蛋性能与现代鸡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其饲料营养水平应针对鸡的品种和生产特点而灵活掌握。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河北柴鸡饲料营养推荐指标。
3.增加喂料量
根据气温、鸡的活动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鸡的产蛋率,酌情补充饲料。一些鸡场看到鸡的产蛋率低,限制补料量,结果饲料投喂量越少,产蛋率越低。根据笔者经验,由于本饲养方式鸡的活动量较大,在冬季保温较好的情况下,河北柴鸡的日补料量应比笼养中型蛋鸡高10~15%。在保温不良的情况下,饲料的补充量还要增加。
4.鸡舍环境控制
为了保温,多数鸡场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即在鸡舍的向阳面临时搭建一个拱形塑料棚。据调查,多数存在保温与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同时饲养密度偏大,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为产蛋性能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制造了麻烦。解决以上问题是保证冬季鸡体健康、产蛋率高而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学管理
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鸡蛋生产的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问题应将防应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鸡由生态放养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场自由活动变为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环境活动。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管理程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要时刻清楚蛋鸡具有神经质的动物特性,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
此外,冬季应以圈养为主,适当室外运动。晴朗天气的上午,当气温上升之后,约10点左右放鸡,下午4时左右归巢,即采取晚放鸡,早回巢的办法。在放鸡的同时进行鸡舍清理和换气。若遇到不良天气或气温骤降,不可放鸡。
6.鸡蛋品质的营养调控
蛋鸡在生态放养条件下,鸡蛋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鸡在野外采食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昆虫、草叶等),加之健康的机体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实行以圈养为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必须在饲料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以提高鸡蛋品质。根据笔者试验,冬季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富含叶绿素和纤维的物质,可使蛋黄颜色加深、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
7.疾病预防
野外生态放养,由于环境优越,饲养密度低,空气新鲜,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鸡体健康,抗病力增强。因此,普通病和传染性疾病均低于笼养鸡。但是,进入冬季之后实行圈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密度大,湿度大,通风差,自然饲料缺乏,相应的疾病接踵而至。比如,放养期间很少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在一些鸡场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发生比较严重;内脏型马立克零星出现(放养方式该病很少发生,但冬季圈养后出现,其机理有待研究)。因此,除了注射有关的疫苗以外,要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并将改善鸡舍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和降低湿度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蛋鸡钙源种类选择与应用
- 2.伏天如何使鸡多产蛋?
- 3.吃鸡蛋的三大误区
- 4.不喂鱼粉蛋鸡也高产
- 5.当前的蛋鸡饲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 6.秋季蛋鸡选优去劣法
- 7.五招防产蛋鸡猝死症
- 8.商品蛋鸡腹泻原因剖析
- 9.蛋鸡冬季保持高产技术要点
- 10.产蛋鸡冬春季顽固性腹泻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 11.鸡蛋壳派上大用场 可提取出和骨胶原
- 12.如何给蛋鸡供水
- 13.蛋鸡饲养中两个关键时期的体重控制
- 14.蛋鸡冬季保持高产技术的要点
- 15.蛋鸡节料的妙法
- 16.音乐让鸡多产蛋
- 17.蛋鸡饲养管理要有新思路
- 18.蛋鸡产蛋期异常情况处理措施
- 19.蛋鸡临近产蛋高峰,养殖户如何管理
- 20.利用人工光照提高鸡群的产蛋量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庄秀芹:从“倒蛋大王”到
- 2.邓明华的生态养殖致富路
- 3.黄维:“舍近求远”怪异养
- 4.高顺洪带头养鸡致富
- 5.大学生“村官”帮养殖户致
- 6.黎梓森:养鸡走上致富路
- 7.黄维:蒙村乡洪江村的“山
- 8.养特禽当大王——方建军
- 9.养绿壳蛋鸡的人--余樟富
- 10.孙远荣:致富路上尽展风采
- 11.罗婷章:无量山上科技养鸡
- 12.返乡创业走出特种养殖致富
- 13.种植鸡荷梗致富术
- 14.“平度鸡王”饲养蛋鸡奔富
- 15.塘山有个“鸡司令”
- 16.农民养山野鸡一年获利20余
- 17.返乡养殖 李敬宏养鸡贩蛋
- 18.王争献:带领乡亲们养鸡致
- 19.松林养鸡年收入120万
- 20.竹林散养珍禽 每年至少赚1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