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在无毛或毛少部皮肤(尤以头部皮肤)发生痘疹,继而结痴、脱落;或口腔和咽喉粘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称鸡白喉。
1.流行特点 鸡痘主要发生于鸡,其次为火鸡。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但以雏鸡和幼鸡多发,常引起雏鸡大批死亡。本病多为接触性传播,脱落和散碎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方式,一般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蚊子和皮肤寄生虫也可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季节最易流行、拥挤、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和维生素缺乏时更易发生。若有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葡萄球菌病等并发,可造成大批死亡。
2.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4~10天,根据症状和病变不同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
皮肤型:痘疹常见于冠、肉髯、嘴角、眼睑等部位,有时见于腿、爪、翅内侧和泄殖腔周围。起初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样覆盖物,迅速出现结节,初呈灰色,后转黄色,逐渐增大,干燥,坚硬,突出于皮肤表面,内含黄脂状糊块。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雏鸡症状较重,母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粘膜型:多发生于小鸡或青年鸡,死亡率高,小鸡可达50%。病初流鼻涕,初为浆液性,后为脓性。有时眼睑肿胀,结膜粘有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甚至失明。上述症状出现后2~3天,口腔、咽喉粘膜发生痘疹。初呈圆形黄色斑点,逐步扩散成为大片沉着物(假膜),随后变厚成棕色痂块,凹凸不平,不易剥离,严重时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
混合型:具有皮肤型和粘膜型的特征。
3.诊断 本病症状特殊,不难作出诊断。实验室诊断可以采用易感鸡接种试验、鸡胚接种试验、血清中和试验、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
4.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通常采用一些对症疗法或中药治疗,以减轻症状、防止破溃感染和促进早愈。
(1)皮肤痘疹,先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洁净的镊子小心剥离痴皮后,在伤口涂擦龙胆紫或5%碘酒,或石炭酸凡士林(含1%~2%石炭酸)。粘膜痘疹,用洁净镊子小心除去假膜,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上碘甘油。
(2)据报道,用10%水杨酸钠液,每天注射2次,每次注射0.05毫升,连续6天;或口服乙酰水杨酸,每天2次,每次0.25~0.5克,连续6天,可减轻症状和抑制病毒在皮内增生。
(3)桅子100克、丹皮 60克、黄芩50克、黄柏80克、金银花80克、板蓝根80克、山豆根50克、苦参50克、白芷50克、甘草100克、防风50克、皂角50克。混合粉碎。每鸡每天0.5~2克,加水煎煮,连同药渣棍入饲料中喂服,1~2周即愈。
(4)龙胆草 500克、紫草 1000克、薄荷 500克,为500~600只成鸡1日量。共为末,水煎,连渣带汁拌料喂服。
(5)将“喉症丸”填入口腔投服,或按每只鸡每日2粒量拌料1次喂服,连服2日。眼部痘疹可在内服药的同时,取2~3粒药丸用一小滴水研成糊外敷,1日2次。
(6)复方蒲公英注射液涂擦患部,轻者一次治愈,重者剥去患部痂壳,然后涂药,每天1~2次,连续2天也可治愈。复方蒲公英注射液系湖南口县钟山制药厂生产。
(7)鱼腥草,干草按每鸡每日1克量,水煎取汁候温让鸡一次饮尽,每日一次,连服3日;或用鲜鱼腥草按每鸡每日4~5克量,切碎早晚让鸡自食,连用2日,疗效良好。
(8)康复鸡血,每只病鸡每天注射0.5毫升,连用2~3天。
5.预防
(1)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鸡舍通风。一旦发生本病应隔离饲养,严重者应及时淘汰,死鸡深埋或焚烧。被污染的鸡舍、运动场和用具要彻底消毒,以免散播。隔离鸡应在完全康复后2个月方可合群。
(2)预防接种在种鸡场和鸡痘流行区,春秋两季对所有易感鸡接种鸡痘鹌鹑化弱毒冻干苗。本苗对初生雏鸡(6日龄以上)及成鸡均可应用。疫苗用甘油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用鸡痘刺种针或灭菌蘸笔尖蘸取稀释的疫苗,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初生(6日龄以上)雏鸡,200倍稀释疫苗,刺种一针;超过20日龄的雏鸡,100倍稀释疫苗,刺种一针;1月龄以上的鸡,可用100倍稀释的疫苗刺种2钟。接种后3~4天,刺种部位徽现红肿,结痴,2~3周后痂块脱落,免疫持续期初生雏鸡为2个月;大鸡为5个月。
鸡痘
发布时间:2009-07-06 来源:
摘要: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