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肉仔鸡传染性法氐囊病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时间:2009-06-26 00:10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传染性法氏囊病(1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
    传染性法氏囊病(1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使鸡对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主要感染21~39日龄的雏鸡,约占75%左右,发病快,死亡率高,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3年12月下旬,某养殖园区养鸡专业户饲养的肉仔鸡,突然发病,畜主聘请市兽医站高级兽医师到现场进行临床观察,根据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肉仔鸡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3年12月25日,引进肉鸡雏 4000只,采用地面饲养,火炉供温育雏,饮水器饮水,料塔供料饲喂。7日龄用新城疫Ⅱ系疫苗+传支二联苗滴鼻,鸡雏在25日龄前发育均正常。2004年1月25日夜饲养人员忽视看管火炉,使火炉断火,又加上寒流侵袭,气温聚变,使鸡舍温度突然下降。次日早晨鸡群患感冒,精神异常,食量明显减少,1月27日发病305只,死亡15只,死亡率4.9%,病期全群发病鸡2050只,发病率51.25%,死亡460只,死亡率22.43%。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缩头闭目,怕冷、昏睡、畏寒挤堆;羽毛蓬松,两翅下垂,排出乳白色米汤样或水样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个别粪便带血;发病后3d体温高达43~43.5℃,临死前体温降至35℃;排黄白色水样或蛋清样粪便,脱水衰竭而死。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鸡40只,病理变化相同。胸肌和腿肌呈条状出血或斑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环和糜烂;肝、脾、肾肿大,肾脏有尿酸盐沉积呈黄白色;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法氏囊肿大2~3倍,外观呈紫红色葡萄状,里面有奶酪样黄色沉出物,浆膜上有出血点、出血斑,内有粘液。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肉仔鸡的肝、脾、心、血等病料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端钝圆中等大小杆菌。

    4.2 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取病鸡的肝脏,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后,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生长出一种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圆形、表面光滑的粉红色菌落。选取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细菌形态与肝脾组织直接触片相同。

    4.3 病毒分离鉴定 无菌取病鸡的法氏囊、脾脏研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浮液,以3000r/mim离心10mim。取出清液加双抗作用1h。经绒尿膜接种于9~10日龄鸡胚。鸡胚3~5d后死亡。剖检可见胚胎水肿、出血,用已知阳性血清在鸡胚或鸡胚纤维细胞做中和试验。

    4.4 动物接种 取病鸡的法氏囊、肝脾组织加生理盐水,制成1∶10的悬浮液,按常规加双抗处理,做动物接种。接种健康无病的肉仔鸡10只,每只鸡肌注0.2mL,同时设对照组,接种鸡3~4d全部死亡。死前的临床症状和死后的病理剖检特征与自然病例相似。

    4.5 琼脂扩散试验 取肿大出血的法氏囊,制成1∶10混悬液,经反复冻融后取上清液与已知法氏囊抗血清作琼扩试试,结果出现清晰沉淀线,诊断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消毒 对有临床症状的肉仔鸡隔离饲养,改善营养,加强管理。提高舍内温度,勤换垫料,保持清洁卫生。舍内用1∶300的百毒杀带鸡喷雾消毒,每2d消毒一次,连用3周。污染物用1∶100的百毒杀消毒。

    5.2 药物治疗 用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液,每只鸡肌注1mL,效果较好。伺时在饲料中添加病毒灵片1片/只,在饮水中添加囊霸王0.2g/只,并用抗菌王来预防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连续用药3d。用药后第2天观察,病情稳定,第3天鸡群基本恢复正常。为防止复发,饲料和饮水中再连续用药2d。

    5.3 预防免疫 疫苗有两种,即灭活苗和弱毒。灭活苗用于母鸡开产前肌肉注射,母鸡的蛋中含有母源抗体,孵出的鸡雏在3~4周龄内就能抵抗病毒的感染,保护率达80%~90%;弱毒苗用于没有母源抗体的鸡雏,在1日龄接种1次,25~28日龄再进行第二次免疫。

    6小结与讨论

    6.1 由于畜主缺乏科学养鸡技术和对传染性法氏囊病认识不足,养鸡四年从未接种过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导致鸡群发病,发病率51.25%。应坚持预防接种。

    6.2 畜主管理不到位,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夜间火炉断火,舍内温度突然下降,昼夜温差大,垫料潮湿,通风不良,环境污染,导致引发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