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我市花生叶斑病常年发生面积为60万亩,发病株率平均为22.4%左右,重发田病株高达54%以上,该病由于去年在我市滑县、内黄县、林州市严重发生,田间菌源量大,加之近几年来我市秋季雨水偏多,致使花生叶斑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因为此
    我市花生叶斑病常年发生面积为60万亩,发病株率平均为22.4%左右,重发田病株高达54%以上,该病由于去年在我市滑县、内黄县、林州市严重发生,田间菌源量大,加之近几年来我市秋季雨水偏多,致使花生叶斑病在我市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因为此病发生较晚,有人误认为这是植株成熟时的一般象征,所以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叶斑病会使花生叶片布满斑痕,早期落叶,以致影响叶的光合能力,荚果不饱满,降低产量与品质,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以上。

    一、发病症状

    花生叶斑病分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发病部位主要在叶部,严重时茎秆、叶柄和托叶也有发生。花生褐斑病叶片受害时,病斑初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1~10mm,叶片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剩顶部3~5个幼嫩叶片。茎部和叶柄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隐。黑斑病与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黑斑病病斑一般比褐斑病小,近圆形或圆形,直径约1~5mm,颜色较褐斑病深,呈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似,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病害晚期,叶背面病斑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二、侵染循环

    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均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色孢科。两种病的侵染循环相似,都是以菌丝座或菌丝在土表植株残体或花生秧上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菌丝直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22℃温度条件下,经2~4小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花生叶片表皮或气孔侵入,在25~30℃和较高湿度条件下,10~15天产生病斑。病斑首先出现在靠近土表的老叶上,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再侵染源。

    三、发病条件

    1.温湿度。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温度为25~30℃,病害流行要求相对湿度在80%以上。因此,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干旱少雨病害轻。

    2.生育期。通常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幼嫩叶片发病轻,老叶发病重。我市花生在收获前1个月,即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发病最重。

    3.品种。国内花生品种目前还没有高抗或免疫类型,但花生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序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直立型品种比蔓生型、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叶形小而深绿的品种较叶形大而浅绿的品种抗病。

    4.栽培管理。病害发生与花生连作和花生长势明显有关。连作地菌源量大病害重,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通常土质好、肥力高、长势强的地块病害轻,而坡地,沙性强、肥力低、长势弱的地块病害重。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途径。据我们田间观察、试验和参考相关文献,9611黑花生、中华9号、R2001-4(山东)、开农31、豫花6号、豫花15号、豫花11号表现为抗叶斑病,开农49、鲁花11号、濮168、豫花9331、郑85127、豫花14号表现为中抗叶斑病。

    2.农业防治。花生收获后,要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进行耕翻,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地块应实行与禾本科、薯类作物轮作,可减少田间菌源。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花生健壮生长,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应用杀菌剂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措施。在花生始花期(7月上旬)开始调查,当病叶率达10%~15%时开始施药,每隔15天施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也可用抗生素农抗120加无毒高脂膜各150g或中生菌素300ml叶面喷施,喷药液量为75~100kg/亩。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