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开创致富路 “癫仔”摇身变老板
——忻城县思练镇“牛人”罗汉强养殖蝗虫的故事
□ 记者 郭玲玲 通讯员 罗献吉
外面,金融风暴正处于风口浪尖。思练这个小镇上,也正悄然酝酿着另一场“风暴”,这一切,竟缘起于一只虫…
罗汉强所在的石龙村委石龙村离思练镇思练街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他的房子在田边上,现在,房子的周围已经被养虫的大棚围住了,屋子的门口挂着“忻城蝗虫养殖基地”的横幅。
来到罗汉强家里,他热情地端出了两盘椒盐蝗虫,看着桌上油呼呼的“蚂蚱”,记者还真是有些犹豫。看到记者的迟疑,罗汉强介绍说,这其实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油蚂蚱”。
聪明“打工仔” “偷学”成专家
罗汉强生于1971年,从小他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从小就不走寻常路,”谈起打工的经历,他说道,“别人打工只是为了赚钱养家,但我不是这样想的,我觉得,出外打工嘛,多见见世面、学人家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2006年,原来在广东打工的他转战山东,被一位养蝗虫的老板“看上”,“他问我是不是能吃苦,能否帮他们养蚂蚱,我在农村长大的,什么苦没吃过啊,所以我就决定和他去养虫。”
实际上,罗汉强心里早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蝗虫我们这边也很多,我当时想,如果有一天能把技术移到这边来养,说不定也会有出路。”那个老板就雇了他一个工人,让他全权负责 “棚里的事”,于是,他开始边打工,边偷艺。为了使技术精益求精,他还经常进行反思和改进,他认为,好学爱动手是学技术的动力,大棚就成了他的“实验室 ”。“好多问题老板不一定会想得到,比如讲,蝗虫的天敌是蚂蚁,因为蚂蚁会吃虫卵,后来我发现了这点,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洒上点水就可以解决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6年至2008年两年时间里,昔日的打工仔已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在养蝗虫方面他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给记者讲述养虫的经验,说得头头是道。
在罗汉强家大棚里,记者发现里面的温度大大高于外面,柱子上挂着一支温度计,据介绍,这是用于监控室内温度的,“让棚里的温度保持在35°c到45°c,因为这是蝗虫最喜欢的温度,它们喜热不喜冷。所以,一旦温度太高,就得洒些水用于降温。”另外,虫子的养殖时间也很有讲究,“四十五天一周期”,这个周期是按虫卵入出孵化之日算起的,“太早了,虫子没有蛋,不重称,卖不得多少钱,太晚了,已经产蛋,一样不行!”罗汉强一副“专家”的样子。
“冷嘲热讽算什么”
学了技术,就开始盟动创业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那边,我发现蝗虫的市场还是很大的,而他们的产销链也很成熟了,满街都有这个卖,跟我们买菜一样方便!”看到这样的市场反应,罗汉强很受鼓舞,他想,咱南方这块市场,还有很多“处女地”,他对于开拓这个市场充满信心,“蝗虫是一种喜热不喜冷的昆虫,北方天冷,只能从五月养到八月,而南方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养,如果做成,收入将很可观!”
然而,再多的豪言壮语也必须经得起实际的“推敲”,在说服家人的过程中,他真是没少费功夫。
庄稼是农民的“心头肉”,蝗虫毕竟是庄稼的害虫,这对经历过六十年代那场大蝗灾的人来说,一时间又怎能接受得了让这样的“定时炸弹”安在家里呢?父亲罗永武就首先站出来反对他,“蝗虫是害虫啊,要是管不好,跑出去,那我们一家都对不起村里的人,得坐牢的啊!”
罗汉强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蚂蚱”可以卖,她连想都想不到,“那时哪听讲有人会吃这个东西哟,不是浪费时间咯?”妻子更是以离婚相逼,为此,夫妻俩没少磕磕碰碰。
罗汉强从2008年底开始种植四亩多的桂牧一号,为2009年养虫子做准备。此时,父亲见劝不动儿子,就将刚垒起的大棚地基给翻了,还将他赶出老房,不准他在自家地里养虫。不得已,罗汉强只能够搬出来,想租种别人的地“施展”自己的计划,可是有谁敢把地租给一个养害虫的人呢?大家都不愿将炸弹“请”回家。
家人和邻里乡亲都说他疯了,是个“癫仔”。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走下去的信念,在他的心里,有一股不服输的“拗劲”,“这是我认定的事,别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成?!”
“没关系,有困难我们一起扛!”罗汉强有一个坚实的后盾,那就是陈叶松,住在思练新练村。“我们很早就是朋友了,现在成了生意上的合伙人,我很信任他,应该支持他!”谈起两人的交情,陈十分感慨。
而且,陈也是最早知道罗想法的人。“他从山东回来,去年底说要种桂牧一号养虫子,他和我讲‘我要是做成功了,你就跟我做。’”陈叶松说,罗汉强是今年4月 8日开始养殖蝗虫,“5月份,他的虫子有虫卵,我就开始养,现在我准备有第三批虫出货了!”能听出他很兴奋。“小罗把他的底都交给我了,我相信他!”
创业的路上不总是阳光明媚。就在今年8月,由于大棚地势较低,罗汉强的6个大棚被水泡了,其中有两个倒了,“两个棚的虫子跑出来,被我用杀虫剂给灭了,很多虫卵挨泡了就‘报废’了,那一次我起码损失了近两万块!”他说,“那事过后,我呆在家里睡了一个星期,什么事都不想做,也懒得做,觉得太难接受了!”后来,还是陈叶松过来安慰他。“小陈讲,没有关系啦,你还有一个棚,还有希望啊!我们兄弟两个有什么事一起扛!”于是,第八天,“我到唯一的那个棚里,铲虫卵到其它棚孵化,从头再来!”如今,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虫子“生产”出来了,接下来的销路就被提上日程了。这其实也是最难的一环,两个人为此没少挨别人的白眼。 “我们先是去了忻城,跑了六七家大排档,只有一家有一个厨师说他在广东见过这玩意,我们就把带去的虫给他做来尝。”罗汉强说,这时出现了一件机缘巧合的事,“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进来就点了一盘,于是,促成了我们的第一笔生意。”
头开好了,然而,找买家的事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利。罗汉强到柳州向姐姐借了五百块继续跑“业务”,“后来我们又去了宜州、来宾和南宁,跑的酒楼、大排档加起来也有一百多家了,但大多都是没有成果的,有的老板还骂我们,把我们赶出来!”但老天给了他们那股子韧劲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觉得这很正常,如果去了一百家,家家都认得这个东西,那只能说明这个市场也近饱和了,别人没做过的我们做了才有意义。”就是凭着这一股儿执拗,凭着“这家不行没关系,一定有识货的主儿”的信念,两人硬是签下了第一批近一百公斤的订单。
把农民兄弟都带上致富路
两批订单后,市场反映不错,“有一次去忻城,听到一个买家跟客人讲:‘你们哪个吃得少的就别来我这里!’意思是讲,蝗虫好吃,一吃还想吃,吃得少的人来这里就消受不了啦,哈哈!”罗汉强说,“广东那边的酒楼认这种东西的也很少,有的大都是从北方进的货,都是冰冻的,而我们能给他们提供活的!”对此卖点,他们很有信心,进一步坚定了两人的信念。
他们表示,创业的目的不仅限于让自己脱贫,更想帮附近的返乡农民工都走上致富路,“我们做成功了,希望把其他农民工兄弟也带动起来,大家一起都能过上好生活!”
罗汉强说,养蝗虫有成本低、好护理的优点,“一天喂够三餐就得了,喂完还可以做其他事情,很适合大家养殖!”为了鼓励养殖,他们为买虫卵的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承诺如果卖不出去,他们全收了!“要让农民兄弟都放心养,等他们敢开头后,走下去容易多了,走上致富路也就不远了!”
记者在陈家看到他的4个大棚和即将动工的6个棚,“现在慢慢走上轨道了,所以想扩大规模,把它做大做强!”罗汉强也有扩大规模的打算,“等到明年,我要投 8至10万,把养殖规模扩到60亩,按一亩12个棚来算的话,就有720个棚!”说起将来的计划两人都兴奋不已,但这还只是计划的一小部分,“我们还想申请一个qs认证,到时搞包装,然后,将这个产品推广到更远的地方!”他表示,“我想到时注册一个‘陆地飞虾’的商标,希望有一天能为来宾经济出一份力!”
- 相关新闻导读...
- 女村官养虫助农增收2009-10-16 12:44:36
- 虫子爬出致富路2009-09-16 14:55:45
- 董娜:让小黄粉虫走向大市场2009-09-15 12:08:34
- 小虫富农2009-09-08 17:54:29
- 朱金台成功养殖黄粉虫2009-09-01 12:32:45
- 河南邓州女大学生孟玲霞乡村养虫致富2009-08-18 15:26:17
- 热点新闻关注...
- 氓聫鈥樏┾1970-01-01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