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世博科技 让工博会更精彩
今天,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拉开帷幕。如往年一样,此次工博会涵盖了当今世界的热点技术,汇聚了中外行业领头企业,彰显现代工业的世界级水准和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新成就。不过,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应用的多项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也将在工博会上齐齐亮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科技,让世博更精彩。”记者走进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号馆,先睹为快“世博科技展”。
新能源:房子成为发电机
这届工博会中,“新能源利用”将成为世博会的预演。
在世博会园区内,我们将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出行?记者了解到,..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内外,将使用数千辆新能源汽车提供交通服务,实现世博园区客运交通的“零排放”,园区周边实现交通“低排放”目标。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在W1号馆“绿色交通”展区,一支庞大、新颖、超前的新型车队把人们带入新能源领域。
乍一看,这些新能源车外表和普通汽车没什么不同,那它们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原来,“奥秘”在车内。比如燃料电池车,它们喝的不是“汽油”,而是“氢气”,这些氢气大多是工业副产品再利用,又廉价又环保。在场工程师告诉记者,世博会期间,190多辆燃料电池车每天需氢气604公斤,为保证氢气的供应量,世博园区附近将新建一座加氢站,与2辆移动加氢站和现有安亭加氢站一起形成加注网络。
新能源技术不仅仅运用于交通,还被用到了世博园区的建筑上。比如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将太阳能光伏电板做成建筑材料,让建筑物的外墙、屋顶成为“发电机”,并将产生的电能并网输入城市电网,让“绿电”进入千家万户。这一技术在世博园区内实现了大规模应用———世博会光伏建筑项目的总装机容量为4.5兆瓦,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单个园区最大规模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
听说过汽车不仅是能源消耗者,还是“发电者”吗?智能电网让这一切成为可能。西门子展出的电动汽车“GREENSTER”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仅仅是一种环保交通工具,更能作为移动蓄电装置,将电能重新输送回智能电网。同样,建筑物过去也是能源消耗者,但如果将屋顶的光伏发电接入智能电网,房子也可成为发电机。
【点评】魏光普(上海大学教授):上海亟需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但目前遇到的困难是缺乏加氢站相配套,而纯电动汽车也需要家用车库里有充电设施。此外,太阳能发电其实技术问题已经不是关键,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能只有通过完善的智能电网来传输,才能稳定使用。此次工博会对这些新技术的展示,结合了2010年世博会的应用,表现出了一种可行的探索,这比先进的技术更重要。
新生态:垃圾靠管道输送
从园区绿化到和谐的生态环境,从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到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从场馆建设施工中的环境修复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此次工博会上,展示了世博会的“生态与环境”系统。
“沪上生态家”十分抢眼。作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唯一的实物案例,“沪上生态家”展示出居家建筑对可再生能源的巧妙利用。工博会现场展示了“生态楼”模型:屋顶上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不仅为整幢楼发电,还能通过并网与市区电网连通,一旦有富余能源,可供给整个电网使用,这样“生态楼”成了一个小小发电厂。此外,风能、清洁能源、燃料电池、可循环材料等都在楼中得到应用。最有趣的,是一间老人卧室的展示。远程医疗传感的应用,使得家庭医生不在身边,就可获知躺在床上的老人血压、心率等各项体征,这无疑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良方。“也许,这在2030年就可成现实。”工作人员说。
工博会上,还展示了世博会水资源集成管理,环保的理念从“水源头”渗透到“水龙头”。先看水源头,目前在建的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将使全市约70%的供水成为优质长江水。接着,采集到的水还将进行水体生物生态修复。工博会现场对此进行了有趣的展示:一个类似鱼缸的容器内,充满了藻类等生物。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土壤净化、生物净化、植物净化、沸石净化等方式,将黄浦江劣Ⅴ—Ⅴ类水,变为景观Ⅱ类水,过程只需2到3天。最后,在“水龙头”这一关,将经过供水管网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实时监测,全力确保水质安全。
世博会垃圾如何处理?记者现场看到,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十分先进。无需人工收集,被投入室内外垃圾投放口的垃圾自动依次进入管道,在气力输送下到达压缩站,经过分离、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最终排到户外。它将为世博会核心区提供服务。
【点评】戴星翼(复旦大学环科系教授):世博会对于环保技术的应用和生态的保护,无疑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不过,我觉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考虑:一是这项技术是否可以达到市场能够接受的成本,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扶持;二是在它的生命周期内,是否有净环境收益和净能源收益,也就是说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要达到一个市场和环境的平衡点。
新信息:机器人做大厨
在“世博科技展”的信息服务展区,一辆辆模型小车开得正欢,而“世博园区”的模拟车辆入口,并没有传统的门卫把守,如何判断这辆车能否进入?
原来,全靠RFID技术。所谓RFID,中文全称是无线射频识别(也称电子标签)技术,车子所装的电子标签里,记录着车牌、驾驶员等相关信息。而入口处,也有应用了同样技术的读写器。在距离入口25米处,读写器就能自动感应到电子标签上的内容。同时,读写器边上的摄像头还能将车辆信息及时拍摄下来,确保车辆和电子标签一一对应。只有两者匹配,符合准入资格的,才能一路“绿灯”;否则,就向后台管理人员发出警报。
RFID技术还被用到了世博门票里,它能让假票无处藏身;确保游客进入世博园区的检票时间不超过20秒;随着每位游客“刷票”进入,有关部门还能掌握实时客流数量,有效引导;另外,通过电子标签与手机的绑定,只要在展区的感应装置上轻轻一照,就能将展馆的相关内容,通过短信或者电邮发送给你。
更神奇的是,还有运用了RFID技术的“烧菜机器人”。所谓的烧菜机器人,其实是一个类似“淋浴房”大小的无人厨房,通过事先设定的程序,机器大厨可以完成炒、炸、煮、焖等各种手艺,从宫保鸡丁到水晶虾仁,都不在话下。机器大厨怎么分辨鸡肉和虾仁?参展人员解释,厨房里的每一份原材料都会被贴上一个电子标签,机器人大厨通过“灶台”边的感应装置,就可以“读出”原料,再把它准确“下锅”。
【点评】陈杰(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RFID在世博会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未来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有了它,智能交通有望真正普及。每一件货品会“说话”,每一辆汽车能自动选择最优出行路线,都将变成现实。像近十年来互联网普及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一样,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们的生活还会出现持续不断的惊喜。在这其中,又将诞生哪些新产业?这道开放式命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
新材料:墙壁也会呼吸
突袭的寒潮中,一面由黄色雏菊、红色圣诞花和青青绿草组成的“鲜花墙”,为工博会带来了春的气息。
这面鲜花墙,利用了一种叫做“立体花卉”的技术,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容器,并将绿化垃圾中的枯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作为土壤和肥料。在世博园区主题馆内的生态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为世界最大。
在展馆内,还有一块随音乐时缓时快、变幻节奏的“电子水帘”,也相当“弹眼落睛”。在场的工程师介绍,水帘的形成原理类似“喷墨打印机”,由600多个低压电磁阀点对点控制,随机舞动,还能组成图案。世博中心也装了这么一块,既有装饰作用,又有隔断效果。
除了鲜花当墙,流水作帘,想知道长约1公里的“世博轴”通道上那层如行云流水般的顶棚有什么秘密吗?工博会也为你揭示:这层顶棚由69块白色膜布拼装组成,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型的膜结构,如此巨大的索膜,厚度却仅为1毫米,设计张拉力达到了世界最高强度,在建筑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展馆中的“世博会参展馆集萃”展区,也是新材料的集合:西班牙国家馆外墙,覆盖了一层浓郁地方风格的柳条编织品;瑞士国家馆的智能LED帷幕,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降解;日本国家馆的外墙,是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号称“会呼吸的墙”;意大利国家馆采用的“透明水泥”,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质地的成分,还带有不同透明度的渐变……
国内自主研发的新材料也纷纷亮相:智能温控玻璃镀膜,用在建筑物的玻璃上,能实现冷热智能调节,保证建筑物隔热效果;自保温节能墙体材料,将淤泥烧结成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使建筑外墙随室外环境变化而变化;隔热保温板,具有耐久性能和高热阻值,能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气体的排放……它们都已被广泛应用于世博建筑中。
【点评】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1851年的伦敦首届世博会,玻璃构造的水晶宫令世人惊艳,在今日的玻璃幕墙建筑中仍可见其影子;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花匠莫尼埃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小船和花盆,从此,钢筋混凝土成了世界土木工程的主角之一;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革命性地使用了锻铁构件……很高兴看到此次工博会,展示了2010年上海世博精彩纷呈的新材料。这些材料中,也许会出现流传后世的典范,更可贵的是,它们所体现的节能、低碳、绿色理念,引领了全球的建筑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