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农首页>化肥>原料资讯>-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推进纪实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推进纪实

时间:2009-09-21 13:21  来源:中新山西新闻  责任编辑:小招

  让实践和时间告诉我们……

  ——代开栏话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突然宣布破产的消息,正式拉开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黑幕……

  之后,山西成为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此前,2001年至2007年,山西的GDP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08年,人均GDP更是首次突破两万元大关。

  如此大的落差,山西能挺得过去吗?

  一年的实践证明,山西不仅挺过来了,而且经济回暖的迹象日益明显。其根本动因是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后劲更加充足。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多年来令人头疼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加速调整,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整个经济社会转型方兴未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这一切,要归功于“三个发展”的科学决策和科学实践。在“三个发展”的科学指导下,山西胸怀全局,化 “危”为“机”,没有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全力推进,把山西带向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发展”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确立这个发展思路的时候,正好与金融危机狭路相逢。于是,金融危机就成了“三个发展”的演兵场。其难度之高是空前的。

  任何决策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一年来,“三个发展”经受了最苛刻的“检验”,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它让每一个山西人充满自信。自信的不仅仅是我们有力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而且对未来的发展更加自信:“三个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化,是紧贴山西发展实际而富有实践特色的战略思路,是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必然选择。

  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之际,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三个发展 山西更自信”系列报道,全面展示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实践成果,以接受民众的检阅。

  从工业革命一路走来,煤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在中国,一说到煤炭,就意味着要开始谈山西了。60年间,我省共生产煤炭约106.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外调量约70多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有人曾形容,如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外调出省的煤炭全部装上火车,首尾相连的话,这些车皮可以绕地球40圈;如果将这些煤炭修筑成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其工程量相当于修筑35条“黑色”的万里长城……

  坐拥“煤海”,让我们作为山西人曾经骄傲不已。但是,长期以来“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却成为我省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桎梏。

  选择煤炭资源整合之路,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迎接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是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省“三个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省遵循现代工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它必将推动一场波澜壮阔的“黑色革命”,必将开启我省乃至全国的煤炭工业改革之门,必将为我省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危机中觉醒:向传统模式说“不”

  长期以来,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为什么山西一年产五六亿吨煤,每年煤炭出省销量占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3/4,还不能掌握市场话语权?为什么每每在面对周期性萎缩时,受伤的总是我们?

  曾任山西煤炭工业局局长、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的杜复兴对此深有体会,他回忆说,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山西优质的动力煤被压质压价只有几十元,就是这样,我们的销售人员还要手捧乌金低声下气到处求人。曾经一位国有煤炭企业副总到外省推销原煤,对方提出喝一大杯酒就订万吨煤,这位老总当场喝得胃出血住院。1998年至1999年外省拖欠我省的煤款超过116亿元,占当时全省煤炭行业年销售收入的1/3 多,整个煤炭行业乃至全省经济都因此陷入困境。

  除了市场需求严重下降之外,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我省煤炭工业主体太多、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省煤监局对近两年国有大矿与地方小矿的产量和百万吨死亡率进行了比较,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小煤矿产1吨煤要付出10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我省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就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

  如果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宝贵煤炭资源就有约14亿吨。

  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近两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左右,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左右。参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吨煤近百元的税费负担计算,仅此一项,全省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问题的矛头都指向了我省煤炭工业“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

  9万吨、15万吨、30万吨,这几年,我省的小煤矿整合的门槛在不断提高,但全省煤炭工业粗放的发展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截至2008年底,全省仍有各类煤矿2600座,其中30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占了80%以上,大企业大集团的产量仅占全省产量的一半,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全省仅307座煤矿实现综采,40%的小煤矿仍采用落后的炮采方式,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掘进机械化程度只有25%。

  的确,山西煤炭的辉煌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改革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只是改革的路径选择还在不断地争论。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了困难,同时给了我们休养生息、调整振兴的难得机遇。当前如此低廉的要素价格和宽松的供应环境,正好可以推进资源整合,让一切有利因素向煤炭工业汇聚,让煤炭工业享受一次“产业盛宴”。

  省委书记张宝顺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省经济大幅度下滑,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还不能把煤炭产业调整好,使山西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那我们就是学费白交了、苦头白吃了。现在我省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都与产业结构的初级化、单一化密切相关,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绝不能仍然以多、小、散、乱和参差不齐的煤炭生产,去迎接下一轮新的发展高潮,绝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重蹈矿难频发的覆辙。

  省长王君说,资源整合是为山西打基础立长远的大事,也是为山西百姓做的好事、实事。“阵痛”是必须经历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重组不整合,就无法向3400万人民交待、更无法向山西的未来交待。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纲举目张,抓住煤炭资源整合的大好时机,以“大漠志士”的胆略和决心,坚定不移地走“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推动全省实现全面转型。

  探索中前进:煤炭产业寻求质变

  不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全省的转型发展就无从谈起;

  不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全省的安全发展就缺乏可靠的保障;

  不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全省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牢固的基础。

  尽管还有些许杂音,但煤炭资源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非规模化不生产、非集约化不生产、非循环经济不生产、非安全达标不生产。新一轮资源整合,山西煤炭要实现质的飞跃。

  今年3月25日,全省煤炭工作会初步提出,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控制在1000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

  第二天,也就是3月26日下午,省政府召开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座谈会,就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安全生产、转型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座谈,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采取集中受理、集体办公的办法,提高效率,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4月15日,省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也使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更加明确。

  之后,省政府在去年《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基础上,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所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配套规定,并宣告成立“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该领导组规格之高被视为“史无前例”。煤炭资源整合的攻坚号也由此吹响。

  此番煤炭资源整合,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用“加、减、乘、除”等方式,全面实施煤炭产业改造升级。

  加法——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是做好“加法”的主角,承担起打造煤企“航母”的重任。到2011年,我省将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5%以上,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5 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单井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准入门槛,比如,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 300万吨/年。

  减法——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将减少到1000处,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

  乘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鼓励延长煤炭产业链,鼓励煤炭与电力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鼓励煤炭与煤化工企业合作,发展煤制化肥、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加快煤炭企业转型,重点培育我省煤机制造及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发展。

  除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煤炭职工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治。到2011年,煤炭安全生产状况基本好转,遏制和杜绝重特大事故发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人以下。到201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

  作为落实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明两年,我省煤炭行业将投入1800亿元,用于48座大型矿井和206个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宝卿介绍,这次煤炭产业的调整振兴着眼于三个“提高”,即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水平,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实现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我省的煤炭资源整合,被外界看作中国煤炭行业排头兵的“晋煤方阵”,迎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变化最大的一次改革。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山西省煤炭业兼并重组为全国的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与我省有力“唱和”的是8月28日国家安监总局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鼓励和支持大型煤矿企业以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方式整合改造小煤矿,通过资源和产权联接,把更多的小煤矿纳入大型煤矿企业管理控制体系。”

  共识中竞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从雁门关外到河东大地,从吕梁之巅到太行山麓,煤炭资源整合如火如荼。这是一场勇气、智慧的比拼,是一场意志、信心的考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战役”打响,捷报频传。

  7月全省11个市的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通过审查。

  8月全部完成兼并重组的协议签订工作。主体企业与被整合煤矿企业进入资产评估、洽谈、协议签订阶段;省政府批准了省煤炭工业厅主导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

  9月新的企业主体入场开工,新建扩建矿井的基本建设全面推开。对那些有圈占资源之嫌不进行实质性结构调整的煤炭企业将取消其兼并主体资格,对其拟整合的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重新配置。

  每一步,都在按照省委、省政府谋划好的时间、路线有条不紊地行进着;每一步,都给予疑问者最有力的回答。转型的过程是艰难的,看似轻松的步伐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坚定的决心和过人的智慧。

  随着整合步伐的日益加快,随着整合效益的日益显现,一时间,我省煤炭资源整合的“鼓点”可谓“声声急”,给业界以超速前行的强烈信号。关于煤炭资源整合的疑问在逐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谁能在这次整合中抓住“先机”?谁将在煤炭产业新格局中领跑?

  事业因煤而兴,问题因煤而生。这几乎是11个市都会面临的问题。各地不约而同地形成了共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临汾是山西煤炭问题最突出的市之一。当地人把这次整合描绘成临汾最大的利益调整、最大的招商引资,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黑色革命”。

  只有破釜沉舟,才有可能实现临汾煤炭的真正整合。临汾市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决议》,把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意志,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法律保障。

  临汾市成为全省惟一一个以地方法形式推进资源整合的市。临汾市委书记谢海说,“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势在必行,临汾已经别无选择。”

  相比临汾,大同的整合工作也是妙棋频出。政府推动,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积极,不换脑筋就换人;规划领动,两线作战,实现煤炭产业二次创业;市场驱动,不搞“拉郎配”,按照市场规律,产生1+1>2、1+3>4的共赢叠加效应,形成兼并重组的内在动力机制;利益引动,建立一个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确保被兼并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实现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引导兼并重组和谐推进,稳妥发展。这四项措施成为大同率先领跑的法宝,大同也成为重组方案首家得到批复的地市。

  与地方政府争先恐后相比,作为整合主体的大型煤炭企业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月,山西焦煤集团成立了以煤炭资源整合为首要任务的子公司——山西煤钢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同时,在这轮整合行动中,焦煤集团确定了221座煤矿的目标,涉及产能7000万吨。也就是说,整合结束后,山西焦煤集团的生产规模将扩大一倍,达到至少1.5亿吨。

  无独有偶,阳煤集团的核心企业——国阳新能也在公告中宣布成立国阳投资公司,积极参与省内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以增加公司的煤炭资源,实现做大做强。

  同煤集团主要重组古交地区15座煤矿,以及大同矿区、轩岗矿区、朔南矿区和河保偏地区煤矿,并整合临汾95座煤矿。到2011年末,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产销量将达到1.5亿吨,其中原煤产量将超过1亿吨。

  潞安集团以临汾、左权、宁武、静乐、襄垣、故县、寿阳等地部分煤矿为主,其中,临汾就有41座煤矿属于其整合范围。而晋煤集团主要整合临汾70座煤矿。

  调整中取舍:力求各方满意

  俗话说,旁观者清。煤炭资源整合到底难不难?听听国外记者的分析,就一清二楚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外媒的记者就曾说过,山西这个省的行政长官工作难做呀,一面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百姓的生命权,煤矿不整合老百姓不同意;一面是煤老板的金饭碗一整合要失去,拼死保矿、到处告状,不让整合,也许告得连乌纱帽也难保。这两面都是雷区,不能碰但又不能不碰。要保官就只能纸上谈兵,要保民就是和既得利益唱对台戏。资源整合工作难开展呀!这位国外记者的话一点也不夸张。煤炭资源整合的过程,实际就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博弈,既是一场办矿体制的大变革,又是一场标本兼治的大战役。

  国外记者看到的难,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际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所涉及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考虑。

  县里担心“地方煤矿被整合以后的税收和产权收益”;乡村两级担心“煤矿易主,原来煤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的资金是否要断线?”;被整合的小矿主担心“我们缴的煤炭资源价款得到补偿,那矿井生产设施设备岂不是报废?我退出煤炭行业,今后到哪里投资?”;国有地方小煤矿的职工担心“我们的就业和待遇是否有变?”……

  “努力让各方满意。”成了一段时间内书记、省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省的态度是,要努力做到让被整合的企业满意,让整合的主体企业满意,让地方政府满意,让利益相关的农村满意等各方满意。

  为了做到各方满意,我省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周到的措施。一是对重组进入煤炭大集团的煤矿企业,由煤炭大集团在被兼并煤矿所在地登记注册子公司,确保税费上缴渠道和各方既得利益不变;二是保持重组前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变;三是对原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各类资金,转为国有股份,按股份分享利益;四是对原地方国有煤矿的从业人员,顺延签订劳动合同进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保持原有的待遇不变。

  为了解决国有重点企业整合重组、收购兼并地方煤矿成本高的问题。我省规定,各级政府可将地方煤矿缴纳资源价款转为资本金,向收购兼并的主体企业转移注资;对于通过资源整合新增的煤炭资源,其资源价款可以免缴,转增政府资本金。设立省级整合重组专项基金,与中央设立的专项基金一起,支持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先安排兼并重组煤矿企业用于煤矿安全改造、煤炭产业优化升级。

  为了保证被整合的地方小煤矿资产“进退”自如,整合重组、收购兼并主体企业从采矿权价款中注入资本金后,地方煤矿可将地面配套设施、矿井生产设备折价入股进入整合重组主体企业,形成产权多元的煤炭大集团。同时将整合重组煤矿的产、运、销,人、财、物全部纳入大集团统一管理。

  煤炭资源整合及企业转型过程中,民间资本退出以后又该往哪里去呢?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针对山西省民间资本投资遇到的准入障碍和土地、环评、资金、信息等“瓶颈”对症下药。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出,利益各方的疑虑都一一得到了回答。随着整合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方案和措施还将不断完善,使之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大多数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配合到配合,由说风凉话到一片叫好。如今“与其提心吊胆当老板,不如平平安安当股东”,已成为被兼并煤矿企业的真实写照。整合后的小煤矿老板会成为“甩手掌柜”,不再为安全担忧,还能通过资源回收率的提高多赚钱。煤炭资源整合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拥护。

  蒲县煤老板霍五奎以入股的方式把自己的小煤矿并入了潞安集团的旗下。整合以后他仍拥有公司40%的股份,主要负责协调地方工作,而生产、销售、管理则由潞安集团统一负责。

  “你的毕竟小,人家毕竟是大,整个过程会不会出现大吃掉小这种情况?”面对记者的提问,霍五奎的回答是,目前来说不存在这些情况,因为股份制的合作,对企业发展还是有利的。潞安的管理和人才优势和我们正好形成一个互补,完全可以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

  当然,古今中外每一次的改革调整都会有人顺应历史潮流做出个人、局部的让步,从而推动改革,这次煤炭资源整合也不例外。

  新起点上奋斗:安全、蓝天、财富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山西人,我们一直有个梦想:摆脱煤炭的枷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尝试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靠煤吃饭的格局。从当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7000余家煤矿,到2008年底的2000余家,走过了漫长历程,付出了巨大努力,让我们不断向梦想靠近。

  数量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实现梦想,但正是量变的积累,让我们得以实现质变的飞跃。新的煤炭资源整合方案一经提出,就如火山爆发一般,积蓄的强大能量喷薄而出,我们从未感觉自己离梦想这么近过,对整合寄予了无限憧憬和期待。

  我们期待有话语权的煤炭。当我们环视周围发现,世界产煤大国中,澳大利亚前5位煤炭企业占总产量的七成以上;美国前4位煤炭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45%以上;德国近2亿吨煤炭全部由一家公司生产。再看看国内,以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为代表的全国性、区域性煤炭 “巨无霸”不断扩能,形成了一批亿吨级和千万吨级的煤炭大基地、大集团。我省煤炭企业整合后,办矿主体将由2200多家减少到100家左右,将形成3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的大集团大公司,真正实现攥紧拳头闯市场,争取行业的话语权。

  这次资源整合过程,也是一个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传统煤炭企业的过程,是一个股权结构多元化的过程,一部分“煤老板”选择转让产权,一部分选择成为新企业的股东,一部分做大做强的则参与了整合小煤矿,应该说,通过这一轮煤炭资源整合,消失的不是“煤老板”,而是“小煤矿”的体制。

  我们期待“不带血”的煤炭。整合实现煤矿全面采用机械化综采后,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将减少74%。第一,煤矿数量从2600座减少到1000座,按简单数学概率算,事故发生率将比现在降低60%多,也有利于监管工作;第二,煤矿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是本质安全的核心;第三,井下一个工作面当班人数有50人就足够了,标准化作业,井下危险岗位和从业人员也将大幅减少;第四,整合的煤矿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根本消除短期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

  我们期待干干净净的煤炭。随着整合的推进,到2011年,我省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0%;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70%,煤层气抽采量达到7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0%,这个水平就达到了我国先进的资源利用水平。

  随着小煤矿的消失,曾经被不计代价的粗放开采、甚至掠夺式野蛮开采,糟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美丽家园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同时,中煤、矸石、矿井废水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进程加快。整合后的大型煤矿发展煤矸石发电、中煤做水泥原料、中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基本做到吃干用尽,整合还将进一步推动矿区沉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新主体必须承担起矿界内的沉陷治理和植被恢复,承担必要的生态修复和绿化的公共工程。

  随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或许过去我们可采100年的煤炭资源,现在就可以延长到200年。

  我们期待民营资本更加充满活力。如果将我们的整合行动比作一道“闸门”,那么闸门落下,拦截的是煤炭的无序开采;释放的则是千亿计的民间资本。退路也是出路,越来越多的“煤老板”开始转型。上一轮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煤老板“由黑转绿”投资旅游业,像皇城相府、介休绵山等都是成功的范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煤老板”开始了产业转型的创业历程。清徐县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吕梁市种植经济林、孝义市发展养殖业、还有运城的饮料业、忻州的房地产业等等。

  我们期待“黑煤”的消失。整合后,对我省财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产量增加带来的收入。二是兼并重组后煤炭产量增加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三是主体减少后便于加强税收监管,防堵漏洞带来的税收。

  我们期待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过去,小煤矿工人绝大多数居住在棚户区内,生活环境很差;整合后,随着国家和我省统一改造棚户区力度的加大,地方煤矿工人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上千个煤矿企业的稳定发展,将促进周边乡村相关服务业的稳定增长。

  我们期待我省对外形象的提升。明清时期,晋商称雄五百年,近几年出现的山西煤老板,却成了暴发户、乱花钱的代名词。整合后,我省煤炭企业家队伍素质将整体提升。

  ……

  煤炭资源整合一路走来,到今年7月份已初见成效,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480人,下降 24%,特别是一次死亡10人事故起数同比下降66%,死亡人数下降41%。7月,省属五户重点煤炭企业吨煤综合平均售价482元,同比提高22元;实现利润86亿元,占省监管企业利润总额的75.6%,显示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煤炭”,也是我们正在创造的“煤炭”。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