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令:化肥流失与大量施肥形成恶性循环
自助餐有50多个菜!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餐丰盛的宴席。但在土壤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的眼里,他读出的却是农业结构的变化。
日前,刘更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土壤很枯燥,大多时候都需要持久的观察和实践。”
学会给植物说话
“怎么做科研?”刘更另说,他曾在苏联留学10年,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他的导师,导师告诉他,天天到田野去看,去实践,去学会给植物说话。这么多年的体会,做农业方面的研究,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
“在普通人看来都是绿色的水稻,我却能看到7种颜色。”刘更另说,在做土壤研究的几十年时间里,每年有 342天都在田间地头转,坚持观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施不同的肥料,水稻颜色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能说明水稻生长的规律,他从中发现了很多科学成果,也锻炼了自己细致观察的能力。如果呆在办公室,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还能看到在施肥后,植物叶子4个小时内的变化。”
一次,刘更另到常宁市农村调研,那里已连续干旱好几个月,稻田干裂。到现场后发现,水稻田旁边的水沟却在哗哗流水。一打听,村民们说,稻田里灌了水,粮食产量反而会降低。刘更令研究后发现这里的土壤含有大量的砷,灌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对水稻的毒害比干旱时大100多倍。这个重要发现后来被写进《植物营养》教科书,填补了土壤研究空白。刘更另说:“如果不是在基层,你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农村沼气利用空间大
刘更另与土壤打了几十年交道,依旧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是有机肥料的生产。
“与土壤有关的生产包括三方面:一是种植造林相关产业的作物生产,二是动物生产,三是与粪便有关的有机肥料的生产。在前面两个生产中,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研究,都取得了成功。但对有机肥料的研究还很薄弱。”刘更另说,对动物排出的很多粪便,要么是直接埋进土壤,要么是收集到一块处理后提取沼气再埋进土壤。
在这些粪便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需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和水,如果把这些微生物进行再循环利用,获得的沼气将会有更大的空间,而留下的肥料对土壤的结构改善也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大量的财政资金都用于购买设备和建沼气池等基础工程,而对基础研究却很少有资金投入。”刘更另称,未来,对沼气的开发利用要重视这一问题,如果把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研究,其前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化肥施得越多流失也越多
中国以占世界上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其中化肥的使用功不可没。但目前因土壤中高达70%的化肥流失造成的弊端已严重显现: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酿成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蓝藻、赤潮成灾,水体腥臭。
对此,刘更另称,化肥使用不当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化肥是施在土里而不是水里。很多农民为补上土壤流失的养分,只得加大施肥量。然而,施得越多,流失得也就越多。化肥在大雨或大水漫田灌溉时大量被流水带走,最终随水汇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化肥流失与大量施用化肥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仅仅是污染水环境,使用化肥不当,还会浪费大量的基础能源,如煤、天然气、石油,这些都是化肥生产的基础原料。“为此,要提倡更多的科技人员下乡,要走到农村去。”刘更另说,化肥的污染问题得以有效控制,大江大河富营养问题才能得以减少。 记者 程必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