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农首页>化肥>行业动态>-金融风暴狂飙中 化肥产业暗伤正加速发作

金融风暴狂飙中 化肥产业暗伤正加速发作

时间:2009-11-05 13:55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责任编辑:小招

  在化肥产业高歌猛进的近些年,曾经有许多业内人士高呼“要冷静”,然而,已经搭上产业高速列车的人谁也不愿意中途下车,甚至把自己的好友沿途拽上,朝着“企业梦想”一路驰骋。今天,这趟列车依然高速前行,但是车内已经拥挤不堪,甚至空气已经开始变得浑浊。更让人遗憾的是,那些体格瘦弱者正一个个被挤下列车。

  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化肥产业在产能结构、产品结构、产地结构等诸多方面早已显露出不和谐的迹象,如今,在金融风暴的狂飙中,暗伤正在加速发作。

  10月2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会正式发布了《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指出,在磷肥产能已经过剩20%的情况下,今年前8个月国内的磷肥产业投资还同比增长了85.4%。因此,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意见》明确提出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氮肥、磷肥、硫酸等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建设,未来3-5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增产能。

  大发展中的产业病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率先爆发产能过剩的产业病,化肥行业也未能幸免。在产能迅速累积的过程中,复合肥等肥种的失衡发展,化肥产地与资源地的不匹配都已经成为中国化肥产业大发展中的产业病。

  “一家中国南方知名企业也要来山东上马复合肥项目,一开口就是几十万吨,难道山东的复合肥企业还不够多吗?”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俊华这样说。卢俊华的担心或许并不只考虑自身企业利益,产能过剩拖累的将是整个行业。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磷酸二铵产能约1300万吨,而国内需求仅550-600万吨;磷酸一铵产能1400万吨,国内需求600-700万吨;产能已经成为需求的两倍,但一些地方新项目上马的消息仍然不绝于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国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生产企业约4350家,产能约2亿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生产企业1150家,产能约8000万吨。这些数字让人震惊。

  河北张家口一家中型尿素企业已经在去年悄悄关门,曾经在华北地区小有名气的一个尿素品牌就这样销声匿迹,然而他们并不是唯一被从化肥列车上挤下去的人,在行业列车的高速惯性中,很多人正面临这样的命运。2008年底,全国尿素年产能已达5900万吨,当年尿素年需求量为5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900万吨左右。预计2009年国内新增产能约为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全国工农业化肥用量总和为52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超过1000万吨。

  化肥产品结构的失衡成为与产能过剩同样严峻的问题,有人说,化肥产品结构不合理成为产能过剩的并发症。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氮磷钾,许多植物营养专家、化肥专家都曾经做过分析说明,但是都未能引起决策者和生产者的足够重视。“过度发展传统肥料,把新型肥料边缘化,这样不合时宜的发展格局让化肥产业越走越累。”有专家这样评价目前的化肥产品结构。

  复合肥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是遍地开花,而复合肥到底要怎样发展才能更加科学?专家指出,在尿素的生产中,产品中缩二脲的含量是严格控制的,但复合肥中缩二脲的含量没有强制性规定,特别是尿素经过高温后,很容易产生缩二脲,造成烧苗等现象。同时,通过二次加工,也会造成一定数量的肥料养分损失。“复合肥作为单质肥料的加工品,不但加大了化肥自身的成本,而且制造出新的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容易造假,完全扰乱了市场秩序。”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指责复合肥产业。他同时指出,化肥产业应当走“掺混肥”的路线,这样不但环保而且降低成本,在农业生产中也更加实用有效。

  中国农业大学曹一平教授认为,我国化肥产品结构存在通用肥多、专用肥少,无机肥多、有机肥少,速效肥多、缓效肥少等问题。中国化肥行业要科学发展,调整好产品结构是根本性问题,而且现在正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从前些年的“化肥大搬家”到现在“原料大搬家”,在化肥产业过热发展的进程中,化肥产地与原料的不匹配成为又一产业病。没有磷矿运磷矿,远离煤炭运煤炭,没有硫酸运硫酸,在许多新兴化肥产地,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成本已经成为现实,而这些没有原料优势的企业在行业洗牌的大潮中面临的境况将更为严峻。

  化肥产业病正在牵绊产业前行的脚步,中国化肥产业要实现稳健发展还需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需要一种健全的体制来支撑产业成长。

  方向在哪里?

  化肥产业结构调整的正确方向将决定产业的命运,方向在哪里?整个产业都在追寻。

  早在2000年,业内人士就提出了我国化肥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认为我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化肥产业结构:首先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根据规模效益原则,绝大多数小化肥企业应退出基础肥生产。其次要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立生产基地。按氮、磷、钾生产的资源分布,建立几个能与国际化肥企业竞争的氮磷钾生产基地。无资源优势的企业应退出基础肥生产。同时要实现产销、科技创新一条线。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小化肥企业应成为生态肥、生化有机肥的开发基地。

  时隔九年,这种产业调整思路已经部分得到实现,但是在行业大发展的热潮中,很多问题不但未能理顺,反而不断加剧。当下的产业时艰已经把化肥产业逼上了改革的关口。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无疑为化肥行业指明方向。

  《意见》为化肥产业划定的结构调整任务是:提高氮肥、磷肥准入门槛,发展高效复合肥、缓控释肥等高端产品,提高钾肥供应能力和高浓度肥比例,提高产业集中度。争取到2015年高浓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复合率达到40%以上,复合肥前10名企业的产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支持中小企业由生产基础肥向肥料二次加工转移,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劣质煤生产尿素,推广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水超低排放、废气废固综合利用等技术,以及磷矿钾矿伴生资源和磷石膏渣的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直销网络,减少流通环节。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指出,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源头控制,建立并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环保评估和审查制度,禁止落后生产能力异地转移,充分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抓紧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严格市场准入。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永志呼吁,化肥企业现在不要再盲目扩产,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大企业应该重点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整合,让好企业、好品牌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每个人都要保持清醒

  有人批评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不得当是造成产业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在国家层面,控制产能、发展新型肥料等政策都是积极的,只是在地方政府落实的过程中松了手。而身处产业其中的很多企业,在火热市场中不能保持理性和清醒,把化肥产业推向了大发展带来的艰难境地。

  “我感觉自己当时上项目的时候是在跟风,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是现在才知道并非如此。”一位山东小复合肥厂的厂长这样说。“你们为什么要投身化肥产业?”如果向很多新兴化肥企业提出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说当时的他们并不清醒。

  然而和企业一样不清醒的还有地方政府。几年前,湖北一家知名复合肥企业想扩产,但是在国家发改委未获批准,于是他们变通了一下,在当地注册了一家新企业,在湖北省发改委顺利通过。地方政府追求GDP,追求政绩,这样的心态让他们难以保持对一个产业的清醒。这样的现象不只出现在湖北。

  近几年,在国内化肥产量大增的同时,化肥出口量也节节攀升。一些企业把化肥出口当成消化自己产能的重要途径,甚至把化肥换外汇当成企业的盈利支柱。这与国家保证国内农业需要、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大方向格格不入。“我们发展化肥工业为了什么?这不用过多的解释。即使现在行业遇到艰难,化肥出口也不会成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对记者这样说。化肥不是国家主导出口商品,很多人必须在这一点上保持清醒。

  站在宏观看微观,和谐发展方能长远。产业要布局合理,平衡发展,企业要理性稳健,创新求变,这才是化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一轮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大幕已经拉开,大浪淘沙,励精图治,化肥产业必将迎来新的生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