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企应通过科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化肥产业在未来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秘书长陈奕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肥料企业应通过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实力,朝着高效化、液体化、缓效化、复合化、功能化等方向大步迈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紧跟国际趋势推动科研攻关
近年来,发达国家肥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几个方面:向高效化发展,提高肥料的养分含量与利用率;向液体化发展,用氨水及其他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液体肥直接作为肥料;向缓效化发展,通过控制肥料的溶解和释放速度,进而与农作物吸收过程相协调;向复合化及复混化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单一元素品种上;向功能化发展,如农药功能、激素功能等。
陈奕峰介绍,目前我国化肥新产品还集中在氮、磷、钾等基础肥料品种上,对一些国际上日趋流行的新化肥品种则缺乏深入研究,在复混肥、生物肥、中微肥、缓释肥等领域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化肥品种总体上以仿制为主,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化肥产业的技术含量。
他表示,科研院所是新型肥料的研制者,企业是成果孵化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当下这两者脱节的现象很严重,我国肥料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此前,江苏省在全国率先采取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课题的做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多数省市还没有这样做。
密切联系市场实现重点突破
陈奕峰认为,我国肥料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要提高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并适应市场需要明确肥料科技创新的重点。
譬如,在氮肥行业,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新型净化技术、大型装置成套技术等;在磷肥行业,开发低品位矿利用技术、发展高浓度磷复肥、提高磷资源利用率等;在钾肥行业,开发盐湖卤水直接提取硫酸钾技术、非水溶性钾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圆颗粒钾肥生产技术等;在有机肥行业,推广有机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无害化有机肥的快速生产技术等;在生物肥行业,推进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的工业生产。
化肥产品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设备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影响。他指出,我国缺乏大型化肥生产设备的制造能力,只能对引进的设备结合国情进行改造,大型设备企业的主要技术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生产工艺方面国内有一定突破,但与国外还存在多方面的差距。这些因素对肥料技术创新形成了制约,需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
面对个性需求开发肥料新品
陈奕峰告诉记者,我国在新型肥料的开发方面,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植物品种、生育期、生态区和需求目的,建立不同生态区域主要作物的高效复合(混)肥区域配肥技术,提出高效专用的肥料配方。眼下看来,有几个肥料新品种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是新一代农药-肥料的研制。药肥合一产品短效为农药,长效为肥料。研究表明,肥料与农药合理混配后施用,不仅可避免两者之间的拮抗作用及对农作物的不良影响,而且可增加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减少农药与肥料的用量,达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效益的双重效果。目前,在某些作物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如花生、棉花、水稻等。
其二是缓控释肥料的研制。现在已经有30多个国家开展了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国际市场有商标注册的缓控释肥料大约有30多种。我国化肥生产品种单一,以低浓度单质速溶化肥为主,肥料的养分溶解和释放速度太快,作物来不及吸收导致损失严重。因此,减缓、控制肥料的溶解和释放速度,已成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三是微生物有机肥料。它与微生物制品相比,还含有营养丰富的有机载体,其关键技术是功能微生物与有机载体的配伍。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开发的CSP3促生真菌不仅具有优良的解磷解钾功能,而且能与有机、无机肥复混使用,还具有刺激植物生长、防病抗病的功能。
据了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肥料创制”重点项目,就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做了重点部署,有关部门希望以此提高我国肥料工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