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是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
——总量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1997年,官方正式宣布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尤其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今天,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一直以来,纯粹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却已无法停下脚步,它呈现巨大的惯性往前冲,从而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并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危机。
自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却发生了实体经济危机。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大量国有企业亏损或是利润负增长,尤其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究其因,产能过剩是罪魁祸首。然而,当这些“产能过剩”行业一方面在痛苦地“限产”、“减产”的同时,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却又在借“保增长”之名大搞重复建设,上项目、扩产能,并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现实矛盾。
其中,被国务院重点“点名”、并被认定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最为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
(1)钢铁。中国钢铁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6倍,相当于世界十大产钢国的总和。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产能过剩超过三成。尽管如此,但钢铁产业的产能扩张仍然无法停止下来,2009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投资达 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而实际需求可能不足5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2)水泥。2008年中国水泥产能18.7亿吨,世界第一,如果将目前在建项目,以及已核准尚未开工生产线计算在内,中国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而实际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
(3)平板玻璃。2008年中国平板玻璃产能6.5亿重箱,产量5.74亿重箱,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产量的50%,目前各地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8亿重箱,产能明显过剩。
(4)煤化工。中国煤炭及煤化工产量也是世界第一。近年来,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大扩张,盲目发展煤化工,煤炭资源被迫滥挖滥采,生态环境及水资源被破坏。尤其是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 左右。目前煤制油示范工程正处于试生产阶段,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尚处于建设或前期工作阶段,但一些地区盲目规划现代煤化工项目,若不及时合理引导,势必出现“逢煤必化、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
(5)多晶硅。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6)风电设备。风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 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7)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和企业还在规划新上项目。目前,全球范围内电解铝供过于求,我国电解铝产能为1800万吨,占全球42.9%,产能利用率仅为73.2%;我国造船能力为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 36%,而2008年国内消费量仅为1000万载重吨左右,70%以上产量靠出口;大型锻件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化肥行业氮肥和磷肥自给有余,钾肥严重短缺,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其实,在中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既是工业化超速推进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必然结果。尤其是从地方利益来看,“两高一资”行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A省能做,B省和C省也能行。只要投钱,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更不需要什么“环保”成本,这样的项目只要投产,便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它不但可以猛然做大“地方政绩”(GDP),同时还可以显剧增加“地方金库”(税收)。
因此,一旦发现来钱快、易进入的项目,全国各地便纷纷上马,大搞重复建设,他们只要任期内的GDP和税收“政绩”能短期见效,而不管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污染与产能过剩。这正是纯粹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面对现实,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借世界性金融危机与国内实体经济危机之机,通过企业兼并、行业重组、产业升级,全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彻底转变总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很显然,化解过剩产能,很可能带来两大尴尬:一是地方GDP与税收锐减,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难过关”;二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出现大量集中性裁员。这两个因素正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最大障碍与“麻烦”。
正因如此,一些地区和行业借“金融危机”和“保增长”之名,仍在扩张业已过剩的产能,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
如此扩张、如此继续,不但落后产能无法淘汰、过剩产能无法化解,而且必将导致产业升级无望、经济复苏困难。
最后提示:下一个30年,中国不可能重复昨天的故事!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头30年是上规模、赶速度,那么,下一个30年则必须是上质量、求品质。
在GDP挂帅的年代,大力发展“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地方GDP增长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巨大来源。
下一个30年,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思路:逐步降低“工业”(第二产业)的产业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借助“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我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全民创业”、“科技创新”,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大发展,以城市化为载体、以服务业为龙头,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真正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伟大成果。“保民生”是头等大事,也是长远大计,我们决不是只顾眼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