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受伤的小灰狐 经初步辨认可能是野生狐狸

时间:2007-12-15 02:05  来源:大庆网 |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被热心市民救助的小灰狐 昨日,本报以《市区内频频出现"野狐狸"》为题,报道了12月7日17时许,乘风庄一修理厂的张先生救助了一只受伤的灰狐狸,并将其暂时喂养在修理厂内一事。 此事见报后,引起相关部门和热心市民的广泛关注,市野生动物保护科

  诊断主要是取肾脏病变组织,涂片染色,检查有无革兰氏阳性双杆菌。
  [流行与危害] 本病流行于北美、欧洲和日本。目前仅发现于鲑鳟鱼类,主要危害美洲红点鲑、褐鳟、马苏大马哈鱼、细鳞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虹鳟、红大马哈鱼、枇杷鳟等。
  本病病程慢,持续时间长。日本报道一病例,当年马苏大马哈鱼患细菌性肾脏病,从2月开始死亡,持续约1年,累计死亡率达40%。
  发病水温7-18℃。4-20℃均能发病,在18℃以上死亡率降低。水温在12.2℃时,从感染到死亡约1个月;在6.7℃时约需2个月。
  [预防与治疗] 目前除预防外,无治疗方法
  9水霉病
  水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
  [病原] 病原为危害鲑鳟鱼类的水霉,约有20种。
  [病因] 水霉菌广存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於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节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为常见,於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水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於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於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於坏死组织外,尚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酶分解周围组织,进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於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症状与诊断]
  症状: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後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诊断:
  1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治疗与预防]
  治疗:
  1福尔马林(formalin)
  100~250ppm,流浴1小时。
  2食盐
  1~1.5%,20~30分钟。
  食盐4/万 小苏打4/万 合剂洗浴1小时。
  3孔雀绿(malachite gree)
  人工繁殖后的亲鱼立即用1/15000浸10—30秒。产后亲鱼(每5天)和鱼种1ppm 1小时、4ppm 30分钟。孵化中的鱼卵每3天用5ppm流水洗浴1小时。使用于禁用。
  4发生细菌性混合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预防:
  1鱼卵可用孔雀绿或碘剂消毒。
  2鱼苗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紧迫及体表受伤。
  3筛选移池时小心操作,减少受伤,必要时於移池後以富来顿(Furazolidone)等消毒,防止伤口发炎。
  10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与诊断] 多子小瓜虫寄生于虹鳟体表、鳍条、口腔、眼球和鳃。寄生部位呈现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症状。寄生于眼球,可使眼球混浊、发白。在鳃上寄生,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多,鳃丝粘着、糜烂,小瓜虫以上皮细胞和血液为营养。也可吞噬鳃小片,炎症影响鳃的呼吸作用。病鱼常侧身磨体,表现不安,食欲减退,出现死亡。
  [流行与危害] 主要危害虹鳟稚鱼,该病流行广,是常见病,感染率高,危害性大。发病水温在10℃以上。
  [预防与治疗] 2ppm孔雀石绿和1/40000福尔马林洗浴40分钟,2ppm孔雀石绿洗浴1小时,500ppm福尔马林洗浴15分钟。1%食盐洗浴1小时。
  11三代虫病
  [病原] 鲑三代虫,虫体0.5毫米大小,无眼点,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为固着盘。固着盘中有大锚钩一对,周围有边缘小钩8对。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