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央视《焦点访谈》:银狐养殖的诱惑

时间:2006-06-07 03:23  来源:三农在线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5月8日播出节目《“银狐”的诱惑》,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翟树杰: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现在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这种狐狸叫做银狐。前一段时间在安徽亳州有很多人在谈论它,甚至被它

 西充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桑耕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及土壤等宜桑养蚕条件和种养习惯成为我省蚕茧优势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地方经济,扩大出口创汇发挥着重要作用。

  至2006年底,全县拥有桑园8万亩,养蚕户7万户,年发种7.3万张,产茧285万公斤,茧款收入5700万元,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06元。有鲜茧收购站47个,丝绸企业27家,有缫丝能力17.6万绪,年需干茧1200吨,年产生丝300吨,行业产值9500多万元,实现利税820多万元,安置劳动力达1500余人。当前,西充蚕桑产业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和南充市委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即用3—5年时间,使我市桑树总量达到100万亩,产茧达到100万担,于2007年启动)作为全省的蚕茧优势产区,将赢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二是国家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蚕业生产将作为生态、产业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随着市场经济运作的进一步规范,丝绸贸易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生丝加工原料缺口也将为蚕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蚕业也作为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蚕业的发展。

  1、西充蚕业发展现状

  1.1、分户饲养与规模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户户养蚕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低下,因此蚕农对提高养蚕技术水平、提高蚕茧单产、质量缺乏内在动力,同时也经不起市场、自然风险的袭击。加之目前农村劳动力紧缺,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老人、妇女肩负着家庭生活琐事的重担,对现代养蚕技术一无所知,因此始终养不出优质茧来。若不及时转变增长方式,蚕桑生产仍可能出现“多了砍,少了赶”的现象。

  1.2、服务滞后与提高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蚕业从业科技人员短缺,大量乡镇蚕桑技术人员辞退,村社更没有技术员,致使蚕业科技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不但不能推广应用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一些原已广泛推广应用的集中收蚁、小蚕共育、统防统治、省力养蚕、优良蔟具使用等技术的范围正在逐渐缩小,提高蚕茧单产、质量、效益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

  1.3、市场波动与收购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蚕茧收购体制不顺,农、工、贸分段,行政管理多头,其结果是蚕茧收购秩序紊乱,茧贩子增多,出现“蚕茧收购大战”,导致茧价时高时低,把千家万户蚕农直接推向市场的“风口浪尖”,既不利于丝绸加工企业发展,又有损蚕农利益。

  1.4、投入较少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资金匮乏,疲于应付职工工资(自收自支人员)基本费用开支,对生产的投入力不从心,加之企业投入信心不足,只收购,不建立蚕桑基地,农民担心企业的收购价格,怕投入无回报。因此造成了产业合作关系不稳定,解决不了投入的问题,影响蚕桑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2、西充蚕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在了解了西充的蚕业状况后,笔者认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和市委、市政府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机遇,以加快蚕业结构调整和推行科技养蚕为手段,以“百里优质蚕桑走廊”、“十大优质蚕区”和“凤凰山蚕桑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强化基地乡镇建设和培育发展业主大户为重点,走“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道路,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着力推进蚕业产业化和蚕桑、蚕种、蚕茧生产一体化进程,促进我县蚕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将西充建设成为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县。通过3—5年的努力,桑园总面积达到16万亩,发种23万张,产茧800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1.5亿元,蚕农年增收1000元。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