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狐皮市场会消沉多久?

时间:2006-11-07 06:27  来源:毛皮预测网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近日,笔者和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荒佃庄乡黄土庙村养殖二场的刘玉彬场长通电话。据刘场长反映,他们那里去年搞彩狐杂交出现了用赤狐杂交蓝狐,而产出了银蓝狐的现象。笔者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前不久,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市场能不能不搞彩狐啊

人工养殖蚯蚓产量除受品种、饲料、 养殖方式影响外, 与管理技术也有密切的关系。据研究发现, 同等养殖条件下,不同管理方式可使产量相差一倍之多。 蚯蚓养殖的管理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采收, 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则白白浪费饲料和养殖设备; 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又因采收了降低产量, 人工分拣又徒然增加劳动强度。所以人工养殖时, 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2.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3~4次, 每次给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饲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3.适时采收   以往的资料推荐年收获3~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带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一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 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 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 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4.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 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 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造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3~4 月更新一次。  5.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 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种蚓的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2~2.5公斤/平方米或1~1.5万条/平方米,每隔6~7天清除蚓粪一次,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 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6 万个,孵化基每日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率。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 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饲料中可适量添加一些腐烂水果,由少到多,逐渐加大用量,最高不可超过3公斤/平方米。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 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 当性成熟和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 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蚓种。 6.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最佳密度以2.8~3.1公斤/平方米或2~2.1万条/平方米, 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在2.5公斤/平方米或3万条/ 平方米; 后期幼蚓至成蚓可逐渐降至2万条/平方米左右。 进行密度控制的核心是轮换更新和扩床养殖,将种蚓床、孵化床、 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 则很容易达到对密度的控制。 实践证明,人为调节和控制种群密度, 充分利用幼蚓生长优势和养殖床位,实行适当的高密度养殖与适时扩床;采用薄饲, 勤除与增采收利用次数是蚯蚓人工养殖中夺取稳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