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香又甜的哈密瓜、清香四溢的大麦啤酒、营养丰富的番茄……神秘的太空给人类带来一份份意外的惊喜。随着今年9月份我国首颗“种子卫星”的回归,航天―――细胞工程育种地面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而“小孢子”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科技手段的应用,更使航空育种技术“如虎添翼”。质优味美的太空食品,将很快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太空种”落地变成啥
蔬果明年大规模播种
在上海农科院航天――细胞工程育种试验点,一排排绿油油的大麦苗正“讲述”着神奇的“太空游”。上海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剑华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曾经随“实践八号”卫星出征的大麦品种,都是来自本市的高产优质啤麦,在抗病害、耐盐碱、酿酒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众。它们落地后究竟会变成啥模样?专家和市民共同期待着。
记者从嘉定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为缩短培育周期,刚从太空归来的100克优质水稻已在海南完成播种。明年,将在嘉定建立试验基地,较大规模地播种蔬菜、瓜果系列“太空种”。
据透露,一种由新疆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哈密瓜将在明年1月份播种,5月中旬到6月初就可结果。以前这种哈密瓜在本地也能生长,但是病虫害较为严重。此番“太空游”后,它们会否在糖分和抗病虫害能力上有所提高?研究人员将拭目以待。
不按平常规律生长
青菜太空"乱开花"
“太空中,青菜开花和地面是不同的,花瓣无序伸展,花期也更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实践八号”卫星上搭载有青菜的种子、幼苗和即将开花的个体,通过卫星信号传递,可实时观察青菜在萌芽、生长、开花三个重要阶段中的太空表现。
通过传回的数据,可清晰地观测到青菜与地面不同的太空生长:有的花瓣张开,有的却还紧闭;地面同期种植的花已凋谢,但太空的还未完全开放……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可为将来太空旅行、移民火星等设想进行选种试验。
种子烙上"太空印"
就能结出"优异果"
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剑华博士表示,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特殊的太空环境,很可能会给种子烙上“太空印”,将会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抗病害能力、提高植物抗逆性等方面有显著表现。实验表明,太空水稻比原品种增产20%左右,小麦增产9%左右,太空番茄、太空黄瓜产量提高了20%以上,太空青椒平均亩产万斤以上。
此外,太空育种还可改良农作物品质。相关数据显示,太空番茄、太空黄瓜不仅口感好,而且耐储存;太空青椒单果重量都在250克以上,果实中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10%-25%;太空水稻蛋白质含量可提高8.7%-12%。
自1987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完成十多次植物种子的“太空之旅”,包括植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800多个品种搭载上天。全国建立多个航天育种试验基地,已对从太空归来的水稻、小麦、油菜、青椒、黄瓜、番茄、大葱、西瓜等作物进行了试种、示范和推广,累计试种和推广面积几百万亩。
航天育种仅自身变异
太空食品可放心享用
难测的宇宙射线,无序的基因变化,由此而来的“太空食品”会否不利健康?对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航天育种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完全不同,太空食品的安全性毋庸置疑。
据介绍,航天育种是让种子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辐射等条件下发生变异,和自然界中的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航天育种的基因突变只是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如高秆变矮秆,早熟变晚熟。产生的染色体突变本质上与杂交水稻育种产生的遗传、分离和重组一样,没有危害。
专家指出,须与转基因食品区别的是,航天育种是让作物种子自身变异,而没有将外源性基因导入。
优异种性大为退化
太空甜椒黯然离市
早在五六年前,由中国航天育种上海试验基地种植的太空甜椒进入本市超市销售,由于其个体大、吃口好、营养高而受青睐。但记者如今在各大卖场反复寻找,却都没能找到此类太空食品的踪影。
“这是因为该品种种性退化,如今已不存在了。”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几年下来该品种的优异性大为退化,变得和当地品种相差无几,所以被淘汰了。其实,中心还试种过番茄和东北小麦,分别因种性不良和适应性不够而被淘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人士也表示,太空食品还未真正形成产业,仅处在试种时期。据了解,航空育种培育周期长,最快也要3年;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往往一代出来后,会冒出“身份不明”的二代三代来,所以需要一个过程。
“小孢子”稳定性能
“分子标记”保护产权
为解决航天育种时间长、产权难以保护两大阻碍,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强调两个关键步骤,一个是筛选出优秀个体,一个是使种子性能稳定。而“小孢子”的加盟和“分子标记”的运用,将使航天育种“如虎添翼”。
黄剑华指出,种子身上的“太空印”多半只在第一代果实上有出色表现,到了“孙辈”已是面貌各异、品质不一。而大显身手的“小孢子”能使太空种子的优良品质保持两年稳定。
“小孢子”即未成熟的花粉,只拥有一套遗传染色体。研究人员首先栽培太空麦种,让它们经历严寒、酷热、病虫害等各种极端环境;然后将“胜出”的太空种子挑选出来,用“小孢子”稳定“太空印”;再通过相关技术将“太空印”升级为植物内部的“太空基因”,代代遗传。
至于产权问题的解决,黄剑华表示,像人指纹一样,只要采用类似于电子标签的“分子标记”,种子的身份一目了然,不仅能有效保护产权,还可方便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筛选育种。
焦点背景.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日前,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负责开展航天育种的地面研究工作。
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总体上分为星箭工程和地面研究工程两个阶段。今年9月9日发射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装载了认真筛选的9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涉及水稻、麦类、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种等152个物种。
地面研究是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核心。目前,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将9大类生物材料,按照统一的育种试验规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航天诱变育种基础群体。预期5年可望创造出200多个育种新材料、10多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
明年有望品尝“太空哈密瓜”
发布时间:2010-05-20 来源:中国农业网
摘要:又香又甜的哈密瓜、清香四溢的大麦啤酒、营养丰富的番茄……神秘的太空给人类带来一份份意外的惊喜。随着今年9月份我国首颗“种子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