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中华鳖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等。因此,中华鳖疾病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实行健康养殖管理。中华鳖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现根据浙江省杭州地区近几年来的病害测报和中华鳖发病情况,将常见中华鳖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普通变形杆菌等。
2、症状及危害:患病中华鳖体形较厚,鳖体完好无损,底板苍白,呈极度贫血状态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经解剖发现肝脏呈土黄色和青灰色胆囊肿大,有的肾和脾变黑和缩小;肌肉苍白无血。易感染100g~200g的幼鳖,流行于5月~7月,6月为高峰,水温25℃~30℃时高发。
3、防治方法:(1)严把检疫关,水体定期消毒;(2)投喂病毒星、适可耐和维生素B(饲料量的0.2%)或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等(饲料量的1%),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红脖子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及危害:脖颈红肿、充血,伸缩困难,有的周身水肿。同时伴有红斑、腐皮等症状有的还有口鼻流血现象。肝脏呈土黄色,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发病期3月~10月,流行水温18℃以上。
3、防治方法:(1)定期消毒;(2)尽量避免机体受伤;(3)发病时水体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和维生素。
三、鳃腺炎病
1、病原: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
2、症状及危害:鳖颈部肿大,全身浮肿,眼呈浑浊而失明,但体表光滑。患病初期,腹甲呈红斑,后随病情加重,口鼻出血点消失,变成灰白贫血症状。鳃腺有纤毛状突起,严重出血、糜烂。病鳖因水肿而导致行动迟缓,在食台、晒台或陆地伸颈死亡。
3、防治方法:(1)用三氯异氰尿酸对鳖池消毒;(2)每100kg饲料加三黄粉2kg(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煮水拌饲料,再加10g~15g适可耐和1g~2g病毒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四、 白斑病
1、病原:白霉菌,属真菌。
2、症状及危害:患病初期,中华鳖的裙边、背甲上有零星小白点,不容易察觉。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且扩大到其它部位,形成一块白斑,表皮坏死、剥离。四季均可发生,但以4月~6月最为流行,主要危害稚鳖、幼鳖。
3、防治方法(1)尽量不要让鳖受伤;(2)用2mg/L~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连用2次~3次;(3)0.5%的食盐加0.5%的小苏打全池泼洒;(4)用2.5kg/亩~5kg/亩的菖蒲捣汁,加入0.1kg~0.5kg食盐,全池泼洒。
五、腐皮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等多种细菌。
2、症状及危害:体表糜烂和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灶部位可发生在四肢、颈部、背甲、裙边及尾部。发病过程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组织逐渐坏死,变成白色或黄色,接着患部形成溃疡,并逐渐增大时,肌肉与骨骼裸露。严重时,颈部的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高密度养殖下易发;温室中全年可发生,20℃以上即可流行。
3、防治方法:(1)放养密度合理,水体定期消毒;(2)发病时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可耐和维生素C;(3)用纯中药复方制剂"鳖病宁"煎煮后全池泼洒或者拌饲投喂都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
六、疖疮病
1、病原:点状水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及危害:发病初期,在鳖的软组织表面略有隆起的白色肿块,以后逐步向外突出,边缘逐渐扩大,形成一硬疖。揭开表皮脓状物,有的像豆腐渣样物,有腥臭气味。挤出这些物质后,可见一边缘整齐的圆洞,有血渗出。严重时背甲溃烂成洞,四肢及颈部肌肉裸露,常与腐皮病并发。从稚鳖到成鳖均会受到感染。发病高峰期5月~7月,流行温度为20℃~30℃。
3、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七、穿孔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碱菌等。
2、症状及危害:发病初期,中华鳖的背面、腹甲及裙边出现白色疮痂,这些疮痂直径大约为0.2cm~1.0cm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流出,严重者可见内腔壁。危害各阶段的中华鳖,对温室幼鳖危害最大。发病期4月~10月,5月~7月为高发期,流行水温25℃~30℃。
2、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一、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普通变形杆菌等。
2、症状及危害:患病中华鳖体形较厚,鳖体完好无损,底板苍白,呈极度贫血状态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经解剖发现肝脏呈土黄色和青灰色胆囊肿大,有的肾和脾变黑和缩小;肌肉苍白无血。易感染100g~200g的幼鳖,流行于5月~7月,6月为高峰,水温25℃~30℃时高发。
3、防治方法:(1)严把检疫关,水体定期消毒;(2)投喂病毒星、适可耐和维生素B(饲料量的0.2%)或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等(饲料量的1%),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红脖子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及危害:脖颈红肿、充血,伸缩困难,有的周身水肿。同时伴有红斑、腐皮等症状有的还有口鼻流血现象。肝脏呈土黄色,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发病期3月~10月,流行水温18℃以上。
3、防治方法:(1)定期消毒;(2)尽量避免机体受伤;(3)发病时水体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和维生素。
三、鳃腺炎病
1、病原: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
2、症状及危害:鳖颈部肿大,全身浮肿,眼呈浑浊而失明,但体表光滑。患病初期,腹甲呈红斑,后随病情加重,口鼻出血点消失,变成灰白贫血症状。鳃腺有纤毛状突起,严重出血、糜烂。病鳖因水肿而导致行动迟缓,在食台、晒台或陆地伸颈死亡。
3、防治方法:(1)用三氯异氰尿酸对鳖池消毒;(2)每100kg饲料加三黄粉2kg(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煮水拌饲料,再加10g~15g适可耐和1g~2g病毒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四、 白斑病
1、病原:白霉菌,属真菌。
2、症状及危害:患病初期,中华鳖的裙边、背甲上有零星小白点,不容易察觉。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且扩大到其它部位,形成一块白斑,表皮坏死、剥离。四季均可发生,但以4月~6月最为流行,主要危害稚鳖、幼鳖。
3、防治方法(1)尽量不要让鳖受伤;(2)用2mg/L~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连用2次~3次;(3)0.5%的食盐加0.5%的小苏打全池泼洒;(4)用2.5kg/亩~5kg/亩的菖蒲捣汁,加入0.1kg~0.5kg食盐,全池泼洒。
五、腐皮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等多种细菌。
2、症状及危害:体表糜烂和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灶部位可发生在四肢、颈部、背甲、裙边及尾部。发病过程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组织逐渐坏死,变成白色或黄色,接着患部形成溃疡,并逐渐增大时,肌肉与骨骼裸露。严重时,颈部的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高密度养殖下易发;温室中全年可发生,20℃以上即可流行。
3、防治方法:(1)放养密度合理,水体定期消毒;(2)发病时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可耐和维生素C;(3)用纯中药复方制剂"鳖病宁"煎煮后全池泼洒或者拌饲投喂都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
六、疖疮病
1、病原:点状水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及危害:发病初期,在鳖的软组织表面略有隆起的白色肿块,以后逐步向外突出,边缘逐渐扩大,形成一硬疖。揭开表皮脓状物,有的像豆腐渣样物,有腥臭气味。挤出这些物质后,可见一边缘整齐的圆洞,有血渗出。严重时背甲溃烂成洞,四肢及颈部肌肉裸露,常与腐皮病并发。从稚鳖到成鳖均会受到感染。发病高峰期5月~7月,流行温度为20℃~30℃。
3、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七、穿孔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碱菌等。
2、症状及危害:发病初期,中华鳖的背面、腹甲及裙边出现白色疮痂,这些疮痂直径大约为0.2cm~1.0cm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流出,严重者可见内腔壁。危害各阶段的中华鳖,对温室幼鳖危害最大。发病期4月~10月,5月~7月为高发期,流行水温25℃~30℃。
2、防治方法:同腐皮病。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稚、幼、成鳖的共同疾病:营养不良病
- 2.龟疥疮病
- 3.龟鳖烂皮病的防治方法
- 4.区别防治鳖三种疾病
- 5.鳖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
- 6.鳖腮腺炎的防治
- 7.鳖常见病的防治
- 8.治疗观赏龟病
- 9.鳖病防治
- 10.中华鳖白底板症的诊治与病因探讨
- 11.龟鳖病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上)
- 12.鳖病及防治―毛霉病
- 13.中草药防治龟鳖病害技术
- 14.鳖的病害防治-白底板病
- 15.龟鳖病害防治的问题
- 16.巴西龟病害的防治
- 17.乌龟的疾病防治
- 18.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 19.黄喉拟水龟颈溃疡病的防治
- 20.药物治疗鳖病的原则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