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首页

加快推进浙东白鹅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发布于:2009-08-19 12:12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家禽业是浙江畜牧业的第二大产业。2008年全省家禽饲养量突破4亿只大关,达到4.07亿只,比10年前的2.32亿只增长了75.53%。其中浙东白鹅是浙江省地方独特的品种资源,2008年饲养量超过1000万只,达到1044万只,主产区象山县饲养量达235万只。浙东白鹅生产作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个大有潜力和充满希望的产业 
        浙东白鹅尽管在产业中量不大,但小产业却有大作用、大潜力和大希望。 
        品种资源优势明显 浙东白鹅以肉质鲜美、早期生长速度快、风味独特著称,是我国优秀的地方白鹅良种,前不久,根据《畜牧法》规定,浙江省专门颁布了《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浙东白鹅再次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范畴。 
        节粮增效风味独特 鹅肉质鲜美、早期生长速度快,是节粮型畜牧业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草为食的浙东白鹅顺应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也能够较好地推进养鹅场户实现增效增收的目标。 
        规模化养殖已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决策以后,浙江省畜牧业逐步进入了规模化养殖的新格局。以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支撑,以牧草人工种植为载体,经过多年来科研人员的品种选择、高产栽培技术、牧草常年均衡供应生产模式及加工调制等探索应用,如黑麦草———墨西哥饲用玉米、饲用高粱的轮作模式,基本上做到了冷暖季型牧草的合理搭配;同时,为提高鲜草品质,丰富牧草种类,还进行了一系列豆科牧草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紫花苜蓿在产区大面积种植成功,突破了不能在江南地区(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种植的禁锢,使秋播次年亩鲜草产量达到6000千克,解决了养鹅牧草品种单一、营养搭配不全、蛋白质缺乏等问题,从而使浙东白鹅的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并得到快速发展。 
        产业化建设正在起步 在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浙东白鹅的产业化体系建设也得到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条技术研究推广、生产合作和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主产区象山县的浙东白鹅研究所、亚热带牧草研究所等建立了浙东白鹅原种场、浙东白鹅生产试验基地、亚热带牧草引繁基地等研究基地,特别是宁波南方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在市特色畜禽科技创业园区内投资2300万元建设的鹅屠宰加工生产线已基本竣工,年加工能力可达200万只,为鹅的加工和出口贸易打下了基础。此外,通过品牌建设,浙东白鹅的销售网络也不断完善,销售渠道不断扩大,目前除宁波、舟山、绍兴和杭州等浙江省内市场外,还向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海南等全国各省市扩展。 
        浙东白鹅产业亟须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浙东白鹅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市场不断扩大,产品信誉不断提高,效益也不断趋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产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 
        关键问题:缺乏一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就好像是一只无头苍蝇,盲目乱闯、乱飞,势必经常碰壁;没有一个具有权威的产业规划,在项目安排上,往往经常沦落到“其他”一类,不能名正言顺地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项目投入;没有一个系统的产业规划引导,也很难形成或不断扩大优势区域,应尽快建设浙东白鹅的产业带、产业群和强县、强镇。 
        核心问题:产业档次还不高 目前,鹅产业仍然以销售活鹅和消费活鹅为主。一是缺乏对浙东白鹅加工产品的研发,鹅肉仍然局限于鲜销鲜食,鹅蛋也只有鲜食一条路子,导致产品单一,产业功能比较狭窄。二是缺乏现代加工型龙头企业的支撑,也没有具有足够影响力的白鹅品牌,大部分肉鹅主要经过鹅贩子销售,中间环节多,价格受到控制,养鹅户利润较低,产品销售网络和销售力度受到限制,市场风险增大,制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提升。三是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合作社和协会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数量不多,规范不足,带动功能不强,再加上养殖场户普遍规模不大,基础条件差,养殖设施简陋,养殖用地也大都属于临时性租赁,导致饲养场户一般都不愿投入或很少投入,影响了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品牌的拓展。 
        内在问题:养殖空间减少,疫病风险加大,种鹅繁殖率较低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商贸用地不断增多,养殖空间受到挤占;另一方面,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是养好鹅之根本。但目前,浙江省各河流、池塘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环保部门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措施,禁止在水塘、河流养殖水禽。再一方面,尽管近几年通过原种选育和人工孵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浙东白鹅繁殖性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与其他品种鹅相比,繁殖性能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种苗成本增高,市场竞争优势降低。 
        培育新型产业体系是关键 
        当前,浙江省畜牧业已经进入一个规模化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方式明显转变并正向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养殖、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畜牧业的突出困难主要是传统畜牧业的惯性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几乎是同步推进,或多或少还存在传统畜牧业的影子,甚至有时候传统的影响还会大于现代畜牧业推进的进程,再加上现代畜牧业的主体还不十分强大,机制也还不成熟,还是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广泛应用和深入到畜牧产业领域,导致市场波动明显,调控手段滞后,政府监管责任繁重和压力增大,区域分割、部门利益分割,造成产业单打独斗、产业链难以拓展和产业竞争力不强。因此,浙江省已经提出了要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明确目标,把培育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要途径。浙东白鹅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小产业要有大作为,必须紧跟形势,把握机遇,率先推进,转型升级。 
        规划先行,优化浙东白鹅产业布局 根据浙江省畜牧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启动浙东白鹅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区域和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以杭嘉湖区块、杭甬与甬台温区块、金衢丽区块等三大浙东白鹅产业区域。相关主产市、县(市、区)也要相应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农牧结合和生态化的浙东白鹅产业区块。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精品鹅业 培育新型产业体系,“种”是基础,是发动机。一是要充分发挥浙东白鹅的资源优势,提升现有资源场的档次和水平,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转变生产方式,扩大规模化养殖水平。三是着力推广各类现代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新技术,创新农作制度,提高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产业拓展行动,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体系 积极加强与国内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校县科技联系制度,拓展加工产品的研究领域,积极开发鹅休闲食品和新型鹅肉制品等的开发研制,增加鹅产品附加值,提高养鹅经济效益。以项目为纽带,扶持和支持建设一批鹅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制一批国内知名鹅产业品牌和名牌,拓展市场空间。建立紧密型的鹅产业体系,集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基地、现代化屠宰企业和现代营销系统,以品牌为载体,形成新型的浙东白鹅产业体系,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大力组建各类鹅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强化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升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监管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要积极拓展鹅文化产业,发展鹅业旅游、鹅餐饮和以鹅为特色的农家乐,提升鹅产业档次。 
        强化信息监测,构建浙东白鹅专业信息平台 建立浙东白鹅产业信息平台,完整体现浙东白鹅规模化养殖场、加工企业等信息,扩大交流宣传,及时进行产销与价格监测,掌握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指导产业发展,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