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小鹅孵出来了,有400多只,全都长着金黄色的绒毛。张瑞源虽看不见,却开心地把它们托在掌心,轻轻地抚摸着,一脸的幸福。他说,这窝小鹅已被附近的养殖户订购了,每只13元。
老张是江北区慈城镇新华村的农民,今年40岁,双眼视力不到0.05。照他的话说,这个世界在他的面前,要么是白茫茫的,要么是黑漆漆的。因为这个先天性的疾病,他只读了几年小学,十几岁就开始帮家里养猪、养鸡、养鸭。后来,他发现养浙东大白鹅最理想:鹅的叫声响,隔着半里路也能听得见;鹅的体形大,羽毛是白色的,隐隐约约中尚能分辨;鹅行走速度慢,而且认主人,丢失的可能性小……从4只小鹅开始养起,如今他已拥有1000多只种鹅,成了远近闻名的“鹅司令”。
老张原来是养殖肉鹅的。每天天蒙蒙亮,他就带上一天的干粮和水,拄着小棍,把鹅赶到离家一二公里的田野里。那里有条小河,很适合放鹅。为防鹅丢失,他必须一刻不停地沿着田塍一遍遍地绕,如果有一只鹅跨过田塍,找回来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微乎其微。
有一年,他听说鹅身上经常要长虱子,影响其生长速度。为此,他专门请人买来治虫药水,用喷雾机喷洒。因为没法看清药瓶上的字,他误把用量提高了3倍,结果喷药后,即将出栏的200只鹅死了60多只。那天,他在成堆的死鹅边整整呆了一个晚上。天快要亮时,他在后院挖了一个深坑,把鹅全埋了。“再来过。”他对自己说。
老张家有一台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电视机,别人不能动,这是他专门用来听养殖知识的。一旦有了这样的节目,他就把眼睛贴着屏幕,仔细地听着,吃力地辨认着什么。这个时候,他绝不允许家里人打扰他。后来,他还买了辆三轮车,要买饲料和兽药时,一定会让妻子载着他一起去,他妻子把有关说明念给他听,由他最后作决定。
几年下来,老张的养鹅经验越来越丰富。他很快发觉,卖小鹅比卖肉鹅更适合自己、赚钱更快:种鹅养殖需要的场地较小,从产蛋到孵化的时间短,他也不需要在风雨中到野外去了。于是,他在村边废弃的鱼塘边搭起简易房,开始了新的创业。
有养鹅经验的人都知道,鹅一般都在水里交配,但自家的水塘面积太小,成功率也低。于是,老张开始摸索着给鹅人工授精。可是自己几乎全盲,又怎能从事这么精细的工作呢?于是,他的妻子承担起了观察的任务。夫妻俩研究出一套至今还令他们津津乐道的“水体淘金法”:他们用小针管把雄鹅的精液提取出来,放入温水中作对比试验,筛选出最适合配种的种鹅进行重点“培养”。这几年,他的种鹅场每年能产两万只左右的小鹅,每只可卖30多元。
自己是个残疾人,张瑞源知道残疾人的苦。所以,当其他残疾人有求于他的时候,他从不拒绝。在他这里,有几个众所周知的规矩:残疾人来买小鹅时,不用当场付款,等成鹅卖掉后再付款;家境贫困,而且买小鹅数量不多的,他索性白送;小鹅买去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死亡,他会马上给予补充,不再另收钱……就这样,他现在已扶持20多户残疾人养鹅专业户,有的已像他那样,家中盖起了楼房。
不久前,宁海一个残疾人第5次来到张瑞源的养殖场,讨教培育种鹅技术。老张显得很兴奋,就像倒豆子似地说了1个多小时。后来他跟村里人说,对方长什么样他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又有一个残疾人朋友可以在他的帮助下去实现致富梦想了,这比什么都强。 本报记者 罗涟浩通讯员 吴红波 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