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本友拿起了螺丝刀,准备拆卸笔记本。不过大量的玩家来信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拆到某一步,某个连接线不会拆;大卸八块了,面对一堆数十颗螺丝,傻眼了……其实,这些问题和尴尬都是缺乏一些小技巧,忽视了一些细节导致的。
为了解决大家的问题,我们潮人娱乐汇本游族栏目特别在临近年底的本期,策划了这个《拆机中不可忽视的细节》选题,为大家传授我们拆机数百,总结的经验和技法。
拆机常规流程回顾:
1.首先去掉底盖(D面)的所有螺丝,包括电池仓中的螺丝,小底盖如果可以取下就取下,内存和硬盘也建议取下;
2.然而转到键盘面(C面),取下键盘后,然后把键盘底下的螺丝下光;
3.可以分离C面和D面了,既分离键盘面外壳和底盖,内部的主板就暴露出来了。
螺丝:小盒分类、位置对应摆放最靠谱
笔记本如果要进行深度改造或者维护,经常需要70%~80%程度的拆解,会“诞生出”长长短短的一大堆螺丝,有时会多达三十多颗。如果你把它们堆在一起,最后你装回去的时候就会崩溃了――这也是很多初期拆机用户往往会犯的错误。
所以,给螺丝归类,非常重要。
螺丝归类有几种方式:
有些人喜欢把螺丝按照长短归类,然后记下哪些位置用哪种长度的螺丝。不过这种记忆太艰苦了,因为某种长度的螺丝可能适用于不同部位,不同层的多个地方;反之,同一个部件又有可能需要两到三种长度的螺丝。
总体来说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小盒分类、位置对应摆放”。
首先,准备好的3个小塑料盒,全部贴上双面胶,并用签字笔分别写上“底部”“C面”“主板”,因为,对比笔记本拆解,这三个地方是“主战场”,也是螺丝的最多的地方,而主流笔记本也基本是按照这个顺序来拆机的。
其次,在大的分类完成后,如果你要追求完美,还可以做出更精细的分类,比如把“底部”分为“机身底盖”和“电池仓内部”两个盒子,这样位置感更强。如果主板有多层,可以每一层都用一个小盒子,并对应标注。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技法,就是在拆机的时候,把拆下的螺丝按照在机身上的位置,在小盒子中进行“对位摆放”。即:机身左下角的螺丝放在盒子里面的左下角,中部的就放在中部,以此类推。
如果是随部件拆下的螺丝,比如Mini PCI-E无线模块的,那么对应的螺丝就跟随这个设备摆放,这样安装时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了。
延伸阅读:从螺丝看人性化设计
在不少本本底部,都会在键盘、光驱等设备的固定螺丝边留有标志,方便用户识别并对这些设备进行拆卸维护。通常,可以通过这些标志判断哪些螺丝孔要上的螺丝是一类的。
我们最欣赏的设计是标注所有螺丝的直径与长度或者型号,这样一来每个拆解阶段的螺丝就不必对照本本相应位置摆放了,又省去了一个麻烦。
拆键盘:卡扣或螺丝固定最常见
对于头几次拆机的用户来说,遇到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在“解决了”本本上所有看得见的螺丝后,拆卸键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
其实键盘主要是靠卡扣固定在机身外壳上的。仔细观察键盘的四边缝隙寻找卡扣,找到后用扁平塑料片将其逐一推出即可取下键盘。注意推是推键盘,而非卡扣本身,一般这样的卡扣只出现在键盘顶部。
另外有些键盘是被外壳包在里面的,C面通常有一块可拆解的上盖或滑动条,通常就是靠近屏幕处,小心取下这块上盖后,即可看见螺丝,拧除后即可取下键盘。这类设计在偏重娱乐功能的中高端机中更为常见。
当键盘取下后,就把键盘下放看得见的主板螺丝都拆掉,这时就能分离C壳和D壳了。注意有时候C壳和D壳也有卡扣。可用硬塑料片,甚至是手指甲插入缝隙,沿着缝隙“走一圈”即可 松开所有卡扣。
采用卡扣式设计的键盘需要仔细观察卡扣的位置,另外注意是用工具“推键盘本身”而不是“抠出卡扣”
有些键盘被C面裹着或压着的,这时需要取下靠近屏幕的上盖(或面板),然后松开下面的螺丝
线材拔除:不同接口不同手法
在取下键盘时你就会看到,键盘是通过排线与主板连接的,内部会有更多此类接口,而越是轻薄的笔记本,内部排线就越多。不同的排线有不同长相的接口,拔除的方式也不太一样:
连接线模块1:这是排线接口最常见的模块,首先要将左右两头推出,才可对线材进行拔插,在各种内部线材连接中都能见到
连接线模块2:与前一种模块不同,这种模块的卡条可以用手指抠起,便可进行线材拔插,在拔除时略微用力也没有问题,同样广泛应用于各种内部线材连接
连接线模块3:这种模块没有固定线材的卡扣设计,多见于窄小线材连接,如触控板连接线等
连接线模块4:插座式连接线相信不会难倒大家,多见于散热器、扬声器等供电接口
连接线模块5:这种接口实际上也是插座式的,拔插方式也基本相同,最常见于主板供电接口
小技巧:好记心不如小相机
在拔下所有连接线之后就可以拧除主板螺丝,取下主板进行彻底维护了。对于没有太多拆解经验的读者朋友,我们建议全程用相机记录过程,比如在拔除主板连接线和拧除主板螺丝前拍摄一张照片,重新装回时便于仔细对比有无疏漏。
一句话总结:细心+正确方法=轻松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