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软化病是柞蚕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主要柞蚕区均有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资料记载,该病在1959~1965年曾猖獗一时,发病率高达30%~40%,严重时达60%以上,因软化病发生严重,蚕民往往养蚕途中并把下山。20世纪70~90年代该病得到了很好控制,然而近几年又有抬头趋势。据调查,平均发病率为20%左右,严重时达50%以上,成为近几年柞蚕减产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对柞蚕软化病回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其危害。
1 柞蚕软化病抬头的原因
1.1 蚕种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蚕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市场价格好使得蚕民养蚕积极性普遍高涨。繁、制种单位陡然增多,粗繁滥制、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蚕种市场出现了种级混乱(名不符实、制种混乱、谁都能制)、种茧混乱(谁都能繁)的现象。加之蚕种监管力度不够,蚕民质量意识不强,贪图便宜,以劣质蚕种投入生产,造成软化病发生严重。有养蚕经验的蚕民都知道“稀屎腚留根”的道理。柞蚕软化病链球菌寄生到蚕消食管以后,重者肠壁溃烂而死,轻者照常结茧、化蛹、出蛾,而且随蛾产卵,病菌附着在卵面上,当蚕儿孵化咬食卵壳时便把病菌食进,导致发病。所以,软化病的发生与蚕种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同等条件下蚕种越好,软化病越轻;蚕种质量下降,形成先天不足,是导致软化病抬头的最主要原因。
1.2 种卵消毒 采用氢氧化钠-盐酸(硫酸)卵面消毒的方法是控制柞蚕软化病最有效的措施。以往由于重视脓病和微粒子病防治,多采用较方便的甲醛液进行卵面消毒,有些蚕民不会或不敢用氢氧化钠洗掉粘液腺再消毒,使得卵面消毒达不到理想效果。卵面消毒作为养蚕防病的关键环节,因方法不当,不能彻底消灭卵面病源菌是导致软化病发生的又一个原因。
1.3 技术管理 制种和养蚕人员不断变化,蚕业生产技术普及相对滞后,导致管理技术上粗放。制种时,不能及时提蛾,筐内放蛾过多,造成蛾体相互抓伤或机械损伤,病源通过伤口侵入蚕体而发生软化病;保卵温度、湿度不适宜或低温保卯时间过长,卵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蚕体虚弱诱发蚕病;贪多粗放,树叶吃光,掠夺式生产,造成蚕儿“窜枝滑树出倒流”。
1.4 气候 近些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变化异常,蚕期经常出现的高温干旱、低温寡照现象,影响蚕儿正常生长发育。蚕儿发育迟缓,长眠不起,诱发软化病的发生。
2 柞蚕软化病防治措施
2.1 加强蚕种管理,提高蚕种质量 供种单位要严格按照良种繁育规程繁种,不合格的蚕种坚决不出场。用种单位或蚕民要精心选择蚕种,选择正规场家繁制的蚕种,选用上代放养技术好、发病轻的蚕种。加强蚕种管理力度,整顿蚕种市场。提高蚕民质量意识,严禁伪劣蚕种投入生产。
2.2 重视卵面消毒 做到完全彻底。目前从综合防病角度看,春季卵面消毒采用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秋季采用盐酸、甲醛混合液消毒,蚕种场和有技术条件的单位采用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甲醛复式消毒方法。消毒药品原药浓度、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温度必须准确,并且消毒后种卵进入无毒场所,不能出现再感染现象。
2.3 加强生产管理,提高放养技术 ①多挂种,严选蛾,淘汰末批蛾和二夜卵,提高蚕种质量。②加强制种管理,杜绝蛾体抓伤和创伤,减少染病机会。③重视卵期保护,低温保卵时间不超过12天,卵期经过不超过30天。④春蚕收蚁要及时;室内养蚕密度要合理,避免小蚕聚集,相互抓伤。⑤根据气候特点,灵活掌握放养树龄、坡向、密度和剪移次数,及时匀蚕、移蚕,做到良叶饱食。⑥对病、弱蚕及时淘汰;病蚕尸体及时剪掉、掩埋,避免扩大传染。
2.4 加强蚕业技术普及 发放技术资料和培训养蚕人员,使广大蚕民真正掌握科学养蚕技术,更好地控制柞蚕病害的发生,使柞蚕生产持续、稳步发展。
柞蚕软化病抬头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柞蚕软化病是柞蚕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主要柞蚕区均有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资料记载,该病在1959~1965年曾猖獗一时,发病率高达30%~40%,严重时达60%以上,因软化病发生严重,蚕民往往养蚕途中并把下山。20世纪70~90年代该病得到了很好控制,然而近几年